善调
文/见恰法师
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追求恰到好处的呈现。吃的菜肴,火候要恰到好处,不够熟,可能生涩得难以下咽;过熟,味道就走样了。穿衣服要符合气候,穿多了太热,穿少了则无法保暖。开车要在速限以下,超速了容易发生危险,过慢了则造成交通阻塞。为人处世,过于刚强则不能与众和合,过于柔顺则无法有效处理事情……因此,《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以琴弦为喻:弦缓,不鸣;弦急,声绝;唯有急缓得中,才能诸音普矣。处中方能得道,生活如此,修行更是如此。
理则契之 事则练之
儒家之道统,亦是以中庸之道为其传承。朱熹云:“中庸何为而作,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中庸》一书中,朱熹言:“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此一中庸之道,即是人人本具的心性。本体无形无相,未用之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以“卷之则退藏于密”;从这念心起用,能“发而皆中节”,就是合于中道,故“放之则弥六合”。佛法对这一念心性的解释,更为圆满究竟:“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圆彰”,讲的就是这念心的体和用。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在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能表现得恰到好处、都能发而皆中节、都能万善圆彰。如何才能达成呢?从理上契入、于事上磨炼,在不断善调中,臻于事理不二的圆满境界。
理上要能肯定这念心人人本具,其性不偏、不易,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动摇。不落是非、善恶、好丑之相对境界,以反省检讨日新又新,令觉性现前,使这念心从体起用,行于中道。
不动自性 圆彰万善
战国时代,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此一“言其时”的智慧,不离于日常生活中的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检讨、改正,终能“发而中节”。
例如,第一次练习炒菜,可能由于火候太过而炒焦了;下一次,可能火候不足而导致菜未熟透。在不断练习中,渐至拿捏火候恰到好处。刚开始领执事,可能过于紧张而事事保守,不易拿捏言行分寸;在不断的磨炼中,时时保持反省、检讨、改正的心,则能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中节”,有着恰如其分的表现。练习静坐,身要放松而不得随便,心要专注而不得紧张。此一不随便、不紧张的中道,来自于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觉性。觉性提起,在事相之作用上不断善调,便能达到清净安乐。
在球场上,球员总是全神贯注地盯着球,每一次的回击之后,立刻回到球场中央,以便迎接下一个挑战。以最快的速度回防,挥出最恰当的一击,往往是赢球的关键。生活与修行亦是如此,能时时回到“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道,不惧挑战,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性,必定终臻事理圆满、万善圆彰的境地。
坚持这一念心,实践于生活之中,并加以善调,便是常行中道、拥有恰到好处智慧的赢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