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本期主題:有禮走遍天下







  有些人認為:「有理走遍天下」,但是,當自己的「理」與他人的「理」相衝突時,有些路就走不通了。因此,假使無「禮」,「有理」也會變成「無理」。

  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厚薄親疏、尊卑大小皆合禮有節,則能盡人倫、致中和。有禮,天下之路無不暢通!



一切恭敬

文/普覺精舍護法會司儀組組長 傳化

   隨著時代的迅速變遷,人際間的往來與生活方式隨之產生相當大的轉變。在人際網絡交流頻繁且日益複雜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該如何掌握得宜,以避免不必要的是非和爭端?在某次法會過程中,看見法師以謙和、柔軟、恭敬的態度,對著佛像虔誠禮拜,頓時,我獲得了解答!

  學佛後逐漸發現,人之所以會有如此眾多的煩惱與無明,無非源自於強烈的執著與堅固的妄想。這些執著與妄想最主要的根源,便是我們太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看得太過重要,以致於無法看清事實真相,徒增困擾。與人相處時,最容易引發紛爭的起點,莫過於在互動的過程當中,忘失了尊重他人的恭敬心、體解他人的慈悲心,以及善護念他人與守護自己心念的調柔心。當境界現前時,便容易失去方寸,所選擇的,不外乎是抗爭、忍耐或逃避。然而,這種作法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增加更多的煩惱與無明。

  自古以來,「禮節」是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應對進退的重要準繩與規範,不論是尊貴的天子或尋常的百姓,一切大小事務的進行,皆有其一定的規範和儀節,以達到和順、和諧的圓滿境地。美國著名哲學家愛默生曾說:「禮貌是人與人之間快樂做事的方法」,禮貌,能構築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橋樑。與人相處時,除了要遵循應有的禮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保有一顆真誠與恭敬的心,這是人我之間相互信任的重要關鍵。

  佛法也教導我們,行住坐臥,一切恭敬。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脫──解脫憍慢的煩惱,同時也破除了自我的執著。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用禮節審度自己的言行;以恭敬心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想法;以慈悲心,軟言善語與他人溝通;以謙虛求教的心,接受他人的建議與批評;以一顆調柔的心,不斷自我反省、懺悔、修正。如此一來,許多事情必能在既「合理」又「合禮」的和諧氣氛中,圓滿達成!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