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 己为轻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谌法师
现代人际关系复杂,人我接触频繁,意见不同,时常相左,所以心中有很多不满、不平。例如,国家有府院不和、社会抗争;公司有劳资纠纷、同事斗角;家庭有夫妻失和、兄弟阋墙。战国时代,孔子因为见到“礼乐崩坏”,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等现象,周游列国,倾一生所学,欲致君尧舜,希望建立一个礼制的大同之世。然而,人心的向背,非一人之力亦非一朝之功所能匡扶。
去除我执 建立伦常
人心的问题自古有之,不独现在为然,究其原因,在于人人皆以“自我”为中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不出意识心的范围。若从佛法来看,我执是由于第七识的生起,而产生我见、我慢、我爱……乃由于根本无明与意识之分别,因此认为自我是实有,而不知其实是缘起的假相。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十字街头的小车祸,双方都据理力争,都觉得自己有理,谁也不肯承认错误。由于都是从自我意识出发,谁也不会退让。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是,假使我执深重,虽有理而坚执不放,同样也是寸步难行。
《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本质,是要在众多不同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同特性,因而有三纲五常、五伦九族等礼法制度。若能在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寻找出共同特征,异中求同,和合一气,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便有依循的准则,不致纷乱,这便是礼的作用。
异中求同 同中存异
古人说:“圣人者善平天下之不平。”欲平天下,便要有天下人皆有的共识。揆诸现代社会,政党若有共识,人人摒弃自我意识,便不致国家虚耗,社会动荡,黎民受苦;公司若有共识,则劳资融洽,业务蒸蒸日上;家庭若有共识,家和万事可兴。历史上的治世,哪一个不是君明臣贤,将相和合,上下一心?
因此,“礼之用,和为贵”,礼以和为基础,和则以共识为基础。有共识,才有和合可言。和平安定,是国家的共识;道德标准,是社会的共识;伦理五常,是家庭的共识;六和敬,是僧团的共识;菩提涅槃,是修行的共识。假使放不下自己的中心意识,不站在对方立场来想事情,坚持“我”的结果,就会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过失,不仅无法和合,且处处都是障碍。
中华文化“以和为贵”,但也不能模糊一片,打和稀泥。《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便是礼的表现。辞让,虽是一种美德,但孔子也说:“当仁不让于师”,此中的拿捏要恰到好处,实属不易。因此,“礼”的掌握更形重要,要在“异中求其同”,还要在“同中存异”。在不同的意见中找出众人都能接受的意见,但是,在相同的基础下,也要让每个人都有发挥的空间。如此一来,不但圆融俗谛,成就功德,也能够处处无碍,行遍天下。
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曾开示现代化丛林发展的六个要点:“第一是分工合作,第二是分层负责,第三是充分授权,第四是灵活调管,第五是与时俱进,第六是万法归宗。”这是现代僧团“礼”制的最佳表现,也是中台四箴行“对人以和”的经典延展。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此六大原则皆能应用无碍,不仅兴国利世,也是永续经营的准则,依之而行,则国家安定,社会祥和,家庭和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