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本期主题:有礼走遍天下







  有些人认为:“有理走遍天下”,但是,当自己的“理”与他人的“理”相冲突时,有些路就走不通了。因此,假使无“礼”,“有理”也会变成“无理”。

  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厚薄亲疏、尊卑大小皆合礼有节,则能尽人伦、致中和。有礼,天下之路无不畅通!



克己复礼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寅法师

  独木桥的两端,一只黑羊与一只白羊都准备要过桥,两只羊怒气冲冲地对峙着,谁也不让谁,谁都过不了。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你我身边:狭路会车时,大家抢着先过,结果把唯一的通道堵塞了,两条车龙,同样进退不得。当然,我们也曾见过温馨的画面:两车在田野间相遇,双方互相礼让,轻按了喇叭,彼此亲切地打声招呼,扬起了愉快的心情。

礼之用 和为贵

  中华文化当中,有着深厚的礼仪底蕴,所谓“不知礼,无以立”,礼就是我们的言行举止应合乎时宜,从中展现我们的精神、心性。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就在和谐的关系当中,各各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因此,《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是天下万物的天然本性;“和”,就是顺应万法运行的轨则。万法运作皆不离因缘,若能顺应时节因缘来进退,就能与诸法和谐而得到利益,这就是礼,故得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例如:日月星辰的运作,四时有节;社稷纲常的安立,人间和睦;家族亲伦的慈孝,长幼有序。若不能和合,则风雨失调、社会失序、家道不兴,这就是失之轨度。所以“礼之用,和为贵”,礼仪之道,要能配合时节因缘,合宜的表达,就能得体大方,这即是适当的礼节。

  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若只有心之用,却失之礼节,则“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敬而不合乎礼,就容易劳倦;过度拘谨,反而无法果断;好勇不守礼制,则会犯上作乱;个性过于直爽,则容易得罪别人。这说明了:水若无渠道之轨范,不兴水利;心性之表达,要配合时节因缘来展现。

  然而,若为了迎合因缘,失去了应有的份际,违背良知良能,则非但不能表现我们的真诚,也会让所作所为失去正当性,这就不是礼节的本怀。例如,计程车司机配合顾客的要求闯红灯,虽然满足客人的期望,却失礼于社会大众,反招祸害。

  什么是礼的本怀?孔子曾感叹:“礼啊!礼啊!难道只是送送礼吗?”礼仪的目的,就是透过与外境的和合,进一步调和、柔软我们的内心,对治我们的烦恼心,化除傲慢、散乱等种种习气,使行为得到匡正,进一步而能正心。这念心,要能光明坦荡,正正当当,这就是真诚之心。有了真诚之心,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此即是礼让之心。所以,儒家说:“克己复礼为仁。”从对礼仪的实践中,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习气,没有自我私心,故进一步能体谅别人,以同理心真诚地与人相处,而能仁民爱物。导师 觉大和尚所开示的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正是为人处事应有的态度,从中薰陶礼仪,也滋长真诚之心。

礼之体 真诚心

  古时宰相张英,一日收到家书,原来是家人为了争墙三尺,与邻家结恶。张英告诉家人:“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由于以德服人,邻人亦退三尺,留下“六尺巷”的美谈。这就是礼让美德所长养的胸襟。得人心者,天下顺行,万民景从,故云:“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所以,真心待人,即是最好的礼节。经云:“恒顺众生”,此即礼的本怀。从此本怀出发,礼发于相,就是威仪。行者学习三千威仪,种种细行,成就的自在气度,就能度化众生。礼之为用,就能和合众生。对菩萨来说,以礼摄众,启发众生的良善心性,是六度万行的具体展现。有礼之人,更是散播人间温暖的仁者菩萨。

  《三字经》从童蒙开始就教导要“亲师友,习礼仪”,可见,礼仪必须从小培养。现今社会人际间的互动多元而频繁,在高度的竞争环境里,人情愈显疏远而陌生,透过礼节的教化,培养“真诚待人”之心,正是当前社会亟需的良善风气。期盼在每个人的心灵路上,彼此都能以礼相遇!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