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本期主題:找回專注力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如何作好時間管理,而不是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總在跟時間賽跑呢?

  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俗話亦云:「忙人時間最多。」無論是學業、家庭、事業或道業,目標清楚、掌握重點,就能分辨輕重緩急;全神貫注、專精一心,就能提升效率、化解忙亂。

  攝散亂為專注,保持心的安定與清明,不僅能安頓身心,也是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門!



擁抱定慧人生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徇法師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人人都怕落後,趕不上流行,加上追求效率,總希望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最多工作,不論是學生或是上班族,經常同時操作手機、電腦、MP3等電子產品,很少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然而,密集運用眼、耳、鼻、舌、身、意,追求色、聲、香、味、觸、法的結果,就是造成情緒緊張、心念不能專注;即使填塞大量的知識、資訊,也由於欠缺深度思考、整合,僅僅形成片段、表面的暫時記憶。看似積極的生活方式,卻扼殺了記憶力、思考力、創造力。

四如意足 修學法門

  成功的學習,必須從「會、熟、巧、精」下手。外在的儀器或獨特的學習方法,只是一種輔助工具;真正創造績效的關鍵,在於「專注」!

  「專」,就是純一無雜;「注」,就是心神集中。專注,不單指鑽研某一個目標,更是在每一個當下,保持清楚明白的心智,動也動得,靜也靜得,定慧等持。那麼,如何培養專注力以助益各項學習呢?可利用佛陀開示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如意足」法門,來達到專注。

  首先,「欲如意足」,就是以志向來啟發學習動機。為什麼心不能安定?就是因為不明白學習的意義,沒有明確的目標。人生不是追求分數,或是富貴、權勢,而是應立定廣大志向,以所學貢獻社會、國家,利益大眾。若能將信念專注於廣大志願時,就不會隨波逐流,也不容易被順逆境界所動搖。

  其次,以「念如意足」專一心念,鎖定目標。充實的學習,不是囫圇吞棗,而是依著次第,循序漸進地完成目標。一旦決定了第一步,就要專注一境,不僅眼到、口到、手到、身到,心更要做到沒有妄想,不患得患失。透過反覆的練習,從不會到學會,而後熟能生巧,自然能融會貫通。

  學習如同燒開水,不論大火或小火,重點在於不能間斷。一般人難免有喜新厭舊的習慣,剛開始覺得新鮮,衝勁十足;經過一段時間後,便覺索然無味,見異思遷;又或者耐心不夠,短時間的努力看不到成果,就想放棄,這就是懈怠,因此,要以「進如意足」來提升動力。經云:「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當投注全部心力,在選定的目標上踏實耕耘,涵泳致知,體悟深厚,不僅學會技術層面,更能體會無窮的妙理及興味。

  除了增廣學問、才能,充實人生歷練,還要能夠淨化、沉澱,否則往往容易迷失在追求成就的岔路。於是,運用「慧如意足」,沉澱歸零,思惟所學的知識、學問,乃是實踐利他行願的資糧,而不是為了掌聲或虛名。放下多餘的妄念,從有所求回歸到單純無我的心念,創造生命的深度及廣度,人生將更充實、更有意義。

志向為導 專注精進

  至聖先師孔子,廣學多聞,修養豐厚,不但精通六經典籍,也嫻熟禮儀、音樂、射箭等種種技藝。然而,孔子的成就並非來自天賦異稟,而是專心致志的成果。史書中記載,孔子鑽研《易經》,韋編三絕;學習琴藝,反覆彈奏一曲,直至通透神韻;面對學問,不僅吸收新知,且溫故知新,學而時習之,這樣堅定的態度,來自內在偉大的抱負──冀以修身治心之道,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專注力,來自內心對理想的堅持,以及耐心、恆心、不好高騖遠的踏實行履。在這個複雜、多元的時代,一不小心就容易在虛擬的世界中迷失方向,因此,我們需要清楚明白的心智,判斷正確的方向,並善用佛法的智慧,才能活出豐富多彩的人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