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本期主題:走出人生幽谷







生命,難免有低潮期。

當負面情緒排山倒海來襲時,佛法是最有力的支柱,讓我們得以縮短復原的時間,走出人生幽谷,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未來!



為情緒找出口

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置法師

  走進書店,在琳琅滿目的書籍中,不難發現近年來心靈叢書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出版,情緒管理、壓力紓解……早已成為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情緒與感受

  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快不快活,不在於家世、膚色、財富,或是擁有什麼權力、地位,而是用什麼心情面對自己的人生。因此,穩定的情緒,不但是健康生活的重要關鍵,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助力,也是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生活美滿的必要特質。情緒維持數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情緒,即是受到某種刺激後所產生的感受。和煦的陽光、清涼的海風、無垠的草原……能使人心曠神怡;災後的景色、病者的呻吟、悼亡的悲哀……讓人憂悽滿懷。每個人都有想法,也都有情緒。每個想法都在造就情緒,而情緒也深深地影響著下一個想法。當想法正面積極時,心情暢快;想法消極萎靡時,心情惆悵。心情快樂時,想法正向、開朗;心情憂愁時,想法負面、退縮。

  如何不讓自己受到情緒襲捲?又如何從壞情緒中解脫?藉由尋求親友的鼓勵、心理的諮商,從「覺察情緒」──檢視自己的情緒,調節呼吸節奏,讓負面的情緒(如:緊張、憤怒)緩和下來;再以「表達情緒」──與生活中重要的夥伴分享,盡可能確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並適時地尋求專業的協助,給自己一個釐清想法的機會,讓自己能穩定地進行整理與沉澱的內省功夫,以解決或面對問題,終達「紓解情緒」之效。

無常與空性

  一般世間所見的方法,是教我們從情緒上來對治。佛法所教示的法門,除了從果報上對治,更注重在因上努力。例如,首先在境界中覺察、降伏煩惱,進而安忍境界,修習忍辱。進一步,觀察一切萬法的發生,皆是因緣和合所成、根塵相對而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緣生無性,虛妄不實,即「因成假」。

  「春雨如膏,農夫喜之,而行人惡其淋漓;秋月如鏡,佳人喜之,而盜賊惡其光輝。」面對相同的一件事,每個人所產生的想法與感受都不一樣,因此,事物本身的好壞並無定論,而在於每個人的執著與分別,此即「相待假」。

  無論是事物,或是身心的種種感受,無時無刻都在生滅變化,沒有暫止之時。舉例來說,「話」是由數個句子組成,句子由字詞而來,而每個單字也是由無數的筆劃構成;傷人的話語所造成的痛苦感受,也是念念相續,分別而有,無有定性可言,此是「相續假」。

  在浩瀚無盡的時空中,一切的悲歡,都是短暫、無常的。一般人所認為恆常不變的,只是建立在生滅無常的妄執上。因此,佛法告訴我們,用無常觀來端正知見,在生滅變異、虛妄不實的現象中,體悟不生不滅的真常之性。如此一來,即使外境紛擾,也能安住當下,保持清楚、明白、作主的心。所謂「煩惱即菩提」,煩惱與快樂,其實也是在一念之間而已,當中的關鍵便是當我們面臨事情時,能不能定下心來,有沒有智慧去認識與觀察?

  儒家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當情緒有所發動時,要合乎節度。佛法更告訴我們,在面對順境或逆境時,這念心要能作主;用心時,則要恰到好處,合乎善法;乃至合乎菩提、涅槃,覺性開顯。《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念心能夠時時安住實相,不僅不再受外境及情緒所擾,起心動念皆是智慧、神通妙用。所謂「心淨則國土淨」,不僅自利,更是利他的菩薩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