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本期主題:站在無常邊緣







經云:「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盛者必衰。」

透過無常的體驗和緣起的觀照,我們了解到美好不會持久、痛苦終會過去;而在轉瞬即逝的一期生命當中,我們體會到人命僅在呼吸之間,唯一能掌握的,就是每一個當下。

無常,往往就是人生最好的啟示。



不朽的生命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筵法師

  法眼文益禪師偈云:「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化無常為永恆

  一般人總是要等到無常來臨時,才會驀然發現:原來世間上並不存在一種叫作「永遠」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會變化的。然而,聖人卻能在面對事物的當下,體會到無常的存在,進而契入永恆的空性。因此,站在無常邊緣的我們,與其束手無策地迎接無常,不如回過頭來向聖人學習,將無常化為不朽的永恆。

  一日,孔子站在河邊,望著一去不回的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是日日夜夜分秒不停地在過去,因此「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要把握時間學習,珍惜易逝的時光,努力地進德修業。孔子將自己的一生致力於仁道的實踐及倫理道德的弘揚,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文化,一直到現在,儒家思想仍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將有限的生命化為不朽的德業,成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的至聖先師,後人倣效的典型。其有形的生命雖然已經隕滅,但無形的精神卻長久存在。

變生滅為寂滅

  《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不管外在的世界多麼莊嚴、美好,到最後都會毀壞;我們的色身亦然,也會衰老、變滅。

  震驚全球的日本海嘯,在幾分鐘內捲去了上萬人的性命,造成數萬人無家可歸。轉眼間,繁華變成荒土,美景變成廢墟,令人措手不及的無常提醒著我們:再高度的物質文明還是會毀滅,再顯赫的榮耀也會逝去,汲汲追求外在的肯定,終歸逃不了無常的侵吞。

  世間上的一切都離不開生滅、無常,只有「勝法」才不會滅亡。什麼是「勝法」?以儒家來說即是倫理道德,佛法則指不生不滅的究竟真空。唯有不生,才能不滅,此即菩提、涅槃。契入了涅槃寂滅的境界,才能真正擺脫無常,擁有不朽的生命。

  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為悉達多太子,一日出城遊玩,看見了人間的老病死等無常之苦。太子回宮細想,世人不分男女老幼、貧窮貴賤,無人能脫離無常之苦。因此,毅然出家,尋求出離之道。歷經種種磨鍊及苦修,終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親證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了達無常只是空中花、水中月,並明白指出,不生不滅的寂滅境界,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然而,眾生由於妄想、執著,看不見自心本具的寶藏。唯有不惑於無常之苦,從而在無常生滅的萬法當中,找到不生不滅的心性,就能找到永恆的生命。

  「花開滿樹紅,花落萬枝空,唯餘一朵在,明日定隨風。」悟達國師在五歲時,即因百花落英而悟無常之理;出家後,貴為國師,以親身的經歷撰著《慈悲三昧水懺》懺法,令後人能因懺悔法門而得清淨身心,進而契入心性。

  當我們追逐外在聲色犬馬之際,不妨稍停一下,問問自己:「在變幻無常的花花世界當中,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