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宿命論嗎?
文╱見聰法師
一般人遭逢逆境或不如意時,往往都會問:「為什麼是我?」而怨天尤人,或者會想:「或許這就是我的命吧!」而消極悲觀。然而,明白了佛法中因緣果報的道理,就能正向且光明地面對自己生命中所逢遇的順逆境。
掌握生命的主控權
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了我們三世因果的觀念,所謂「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生命中的一切境界,都是由於自己過去所造作,如今依業受報;而今生我們面對境界的心態及作為,也將影響未來的果報。因此,生命的主控權操之在己,是積極了業?還是消極受業?端看我們自己。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過去因是現在果,今生的果報是注定的,那麼佛教不就是宿命論嗎?」佛法說「因果」,但還說「因緣」,所謂「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果不生」,果報必須因緣和合才能成熟,就如同種子需要陽光、空氣、水等條件才能發芽。因此,佛教教義是積極的緣起論,而非消極的宿命論。
清朝徹悟禪師曾云:「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又云:「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由此可知,業由心起,轉業由心,欲轉定業,須發廣大心,修真實行。
何謂廣大心、真實行?〈達磨二入四行觀〉云:「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能夠甘心甘受,不隨境界而起憂悲苦惱的心,就是無住心、廣大心。為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修真實行以為輔助。真實行,即反省檢討、慚愧懺悔、修善斷惡等加行。反省檢討,並非被動地接受眼前的逆境,而是積極地在境界當中反省觀照自己的心態、作為,是否產生惡念及不慎之處。古德云:「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就不能看出自己的缺點及錯誤,更無法懺前愆、悔後過,改往修來。當我們面對境界之時,不怨天、不尤人,向內反觀,就能隨緣了舊業,更不造新殃。生命,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積極創造的緣起論
唐朝悟達國師在坐上唐懿宗賜贈的沉香座時,忽起一念慢心,膝上生出人面瘡,能食能言,令師痛苦不堪。一日,憶及曾經親力照顧的病僧,隨病僧指引,至西蜀九隴山附近一池清泉欲掬水洗瘡,人面瘡竟然開口說:「在西漢時,你是袁盎,我是晁錯,你害我為皇帝所殺。為此,我累世跟隨著你。但因你十世為僧,持戒精嚴,直至今世的一念慢心,我才得便加害於你。今蒙迦諾迦尊者以三昧法水加持,令得解脫。」悟達國師懺悔非常,掬水洗膝,痛徹骨髓,後復甦醒,瘡已平復。此時,方知病僧為迦諾迦尊者慈悲化現。
錯斬晁錯為因,起名利心為緣,因緣和合,乃生人面瘡之果,這是惡業惡報;悟達國師慈悲照顧病僧為因,迦諾迦尊者指引三昧法水為緣,晁錯放下百年冤結為果,這是善業善報。善惡雖然終有報,其中仍須聚緣才能現前。因此,只要努力在因地上斷惡修善,在現前的境界中不加分別、取捨,即使凡夫的肉眼無法看清錯綜複雜的因緣果報,我們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古德云:「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是福?是禍?端看自己的心念。所以,佛法的因緣果報,是非常積極的緣起論。過去未種善因,現在仍可努力;過去已種惡因,只要現在隨緣了業、積極行善,定可滅罪消愆。只要在因上努力,必能轉禍為福,袪除人生的陰霾,處處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