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本期主題:知與行







  明明知道,卻做不到,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如何縮短「知」與「行」之間的距離,將所習得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從學習者轉變為實踐者,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成功祕笈。

  運用這份成功祕笈,喚醒心的力量,不再掙扎、勉強,不再找藉口,戰勝習氣,創造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的零阻力人生!



正信總在實踐後

文╱普耕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參


  「佛學」跟「學佛」是不同的,佛學屬於教育層面,學佛便是佛學教育的實踐。簡言之,前者是屬於「知」的範疇,後者屬「行」的領域。

佛學與學佛

  在道場聽經聞法,是我一生中最感恩的經歷。假使沒有善知識的甘露洗禮,將屆不惑之年的我,或許依然在迷糊中度日,毫無自覺。除了不容易發現自己內心的煩惱及習氣外,還會因為缺乏智慧及定力,而被外境之風左右,始終踏不上人生的正確道路。

  記得求學期間,老師曾在課堂中問及:「在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理論中,你們覺得『知』和『行』哪一個重要呢?」當時的我,覺得「行」比較重要,因為聽到道理很容易,但是實踐所知卻很困難。

  初入社會時,往往以自己的觀念待人接物。總相信人性本善,對人真心、對事認真、原諒別人的傷害……但是,抱著這樣想法的我,卻在他人一次又一次的惡言惡行之後,產生了質疑。寬容是正確的嗎?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怯懦,才招來別人的不尊重?即使有了這樣的質疑,我依然不願以惡口回報對方。然而,心中累積的情緒,卻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和他人。於是,生氣取代了寬容,原諒變得困難。

  三年前,上司在辦公室裡大聲怒罵我,我忍不住也以同樣的音量駁斥他的誤解。但,離開後的我後悔了:「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方式應對呢?他只是誤會我,我應該平心靜氣地回覆他的疑問。」我想到佛法所說的「因緣」,既然是因緣,也會有生滅,我又何需生氣?隔天一早,我便主動前去道歉:「對不起,我不應該對您大聲吼叫,一切都是我的錯,請您原諒我!」他依然一臉不耐,幾天後才願意跟我說話。過了將近一個月後,上司突然跟我說:「對不起,那天我因為心情不好,才找你當出氣筒,請你別放在心上。」當下,我真的好歡喜!歡喜的不是他的道歉,而是他放下了折磨他一個月的情緒。

藉境以練心

  到精舍聽經聞法後,看待人、事、物的角度都產生轉變。現在的我改變了,我給自己更多機會去觀照內心的念頭,發現許多念頭都可以再深入分析,因為,有些念頭其實只有考慮到個人眼前的需求,並沒有考慮到周遭人、事、物的需要及想法。這個改變是在自己與人相處時,產生種種問題後成就的,所以,修正習氣及煩惱,除了要有善法薰修外,還要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去實踐,才能真正落實。

  過去,雖然知道對於他人的過錯要寬恕及包容,但最後還是禁不起考驗,而以憤怒的方式去解決。因此,自以為的知道,並不是真知道。進一步來說,假使只是為了實踐寬恕而寬恕,卻看不見自己的心,也無法袪除心中的無明,往後很有可能會重蹈覆轍。

  因此,如果再讓我在「知」與「行」之間選擇,我的答案是:「『解行並重』才能真正地解,才是真正的行。解與行是不能分開的!」唯有正確的知見,才能引領我們走對的路,也唯有在途中不斷地反省檢討,才能實踐佛法的真諦。所以,我們要緊緊跟隨善知識的腳步,藉由實踐善法,發現自己的習氣及煩惱,斷惡修善,照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身邊所有的人。相信您也會跟我一樣,以修行為樂的!這一點,我真的知道!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