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本期主題:諦聽眾生







  人與人之間,多一點同理心,就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理解,就能多一些接受;多一些接受,就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包容,就多一分和諧。

  同理心,是和諧的源頭,也是慈悲心的前提。

  同理他人,必須用心諦聽。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慈心諦聽 善緣廣結

文╱普耕精舍護法會執行秘書 傳演

  我從法師身上學到一種生活的智慧──柔軟的慈悲。

  有了這些元素,生活就不大一樣。有什麼不同呢?

  身為學校老師的我,曾經以為管教學生生活言行乃為師之責,只要目的是為了學生好,符合正義原則,學生就應該受教。其實,所謂的好壞,乃是取決於接受者的感受。隨著人、時、地、物的變遷,能接受的方法就不一樣。假使沒有考慮到對方,等於沒有客製化設計,即使出發點是為對方好,對方仍無法感受到為師者應有的慈悲。

  兩年前,曾經有一位學生的手機被好友弄丟了。失主尷尬地站在我面前,欲言又止,原來是心裡希望好友向他道歉,並賠償他一支新手機,卻不知如何說出口。

  身為人師的我,很高興他們願意讓我參與他們的不愉快,這是一個契機。雖然剛開始,我在內心責怪那個弄丟手機的學生,但作為和事佬,我把弄丟手機的男孩找來,以關心的語氣提醒他「有借有還」的道理。談話過程中,那位學生才恍然想起他所遺忘的事情。

  事後想想,雖然這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假使只是把做錯事的人責罵一頓,不僅會失去孩子的信任,也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友誼,錯失讓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很慶幸當時我選擇壓下那個自以為是、一向喜歡霸氣主持正義的我,並且看出這件事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一年半後,再次遇到那位弄丟手機的男孩,他央求我為他寫推薦函。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了解他。其實,我與他的善緣,結在慈悲心作用的那一刻。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