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本期主题:谛听众生







  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同理心,就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理解,就能多一些接受;多一些接受,就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包容,就多一分和谐。

  同理心,是和谐的源头,也是慈悲心的前提。

  同理他人,必须用心谛听。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满别人的愿也是一种修行

文╱普眼精舍禅修班学员 传芸

  “慈悲心要怎么培养?”“如何才算慈悲?”我始终有这样的疑惑。

反躬自省破我执

  很久以前,曾经问同修:“为什么我那么容易对孩子生气?”同修说:“因为慈悲心不够,所以没有同理心。”当时的我完全无法认同这句话,无法把生气与慈悲作连结。

  上禅修班之后,听到法师开示,种种烦恼的本质都来自于“我执”。如何破我执?法师不厌其烦地教导:“遇到痛苦烦恼时,要先反思是‘我’的原因,而非外境或别人的问题。”

  虽然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反省检讨,却未真正在生活中实践,因为没有发生大事需要检讨,所以也没有成为思想的一部分。但法师的话语如雷贯耳,深深打动我的心。原来,做错事、说错话,懂得道歉、反省,下次不要再犯……只是表面的认知;佛法所说的是“自觉”,要看到自己内心深层的起心动念,能如实觉察自己的心念,才能面对烦恼。法师所说的“破我执”,是我从未触及的课题,却清楚点出烦恼的源头。原来,这就是佛法的思考!

  虽然上禅修班已经一阵子了,孩子的诸多反应仍常使我情绪失控,不同的是,我开始能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那实在是一颗极不安住的心。每在平息怒火之后,检视自己:因为孩子没有顺从我的意思而起无明,这是我执在作祟。我察觉到自己的心量不够广大,他们只是希望满足一点小小的愿望,为什么我没有体谅他们的心?

  记得小时候,从不敢要求什么,因为害怕父母严厉的眼神与被拒绝的受伤,很多时候只能暗自羡慕或失望,既然如此,为什么我现在不能以同理心对待孩子呢?我自以为理性地认为小孩必须学习忍耐,但真相其实是不能忍受孩子忤逆我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两败俱伤,结果一点都不圆满,自己的坚持完全没有智慧。因此,同修总是在事后劝我:“对他们慈悲一点!”如今,我对自己的没有正念感到忏悔,现在的我终于听懂这句话了。

同理他人长慈悲

  记得去年自婆家返程时,婆婆与我们在交通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我坚持己见,但同修让步了,让我非常愤怒,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同修对我说:“满别人的愿也是一种修行。”我非常讶异:“多么高尚的同理心!为什么他会这样想?”我很快地就同意了他,也对自己的瞋心感到惭愧。是的!满别人的愿是一种修行。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人们第一时间经常只想到自己。我们抱怨、我们生气,却忘了缩小自己来配合别人,忘了要站在别人的立场去包容不同的观点。学佛之后,当心变得柔软时,处理事情更加圆满。法师一再提示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并且微细分析,渐渐地,内心逐渐感到平静、安定。

  随着在精舍上课的时间愈久,我愈惊讶于自己的慈悲心是多么微小!在工作上,有时会因旁边的同伴不熟悉或动作太慢而表现出不悦,只是轻轻叹一口气,也会让同伴更加慌乱而沮丧。我知道这是自己的分别心,无法同理他人,在表面的随和之下,却是认为他人与己无关的冷漠。每当这样的念头生起,我就想起法师的慈悲身影与师兄们的柔软爱语。慈悲心是需要练习的,我发愿学习他们的菩萨行。

  任何冲突和争执的产生,都因为执着自己的立场。唯有同理心,才能够让彼此互相尊重。因缘不具足时,学习“退而求其次”,以圆融、慈悲的心态,让大家都自在快乐。存此善念,就能用心念改变外境,消除障碍,最后一定能满愿。我如此发愿:愿持清净戒,以慈悲心待人,修习善法,广结善缘,使心量广大,广积菩萨道上的福德资粮!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