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人如己 与众浮沉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谌法师
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千世界中,有许多与我们有缘的众生。众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与苦楚,而菩萨慈心观照,广度无量无边众生。菩萨悲愍一切众生之苦,悲心谛听,拔苦予乐,谓之菩萨心。当我们开始了解慈悲的精神,我们才开始学习如何作一个菩萨。
为什么要作菩萨?是因为要唤醒沉迷中的众生?要倾听众生内在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内心常存在着一种“物我同体”的情操,不时地召唤我们幽微深处的直心、深心与悲心。南北朝时期所刻造的思惟菩萨像,低眉含视的面容,就像在倾听、思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菩萨谛听众生的无尽慈悲。如果愿意,我们也能成为谛听众生的菩萨。
如众之心 悲愿同体
谛听,是对别人的处境与感受有真实的理解。一般人常说,“倾听”是心灵最佳的良方。诚然,能专注倾听别人的诉说,确实能给别人安慰与寄托。然而,虽然我们很愿意成为别人的垃圾桶,能对他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但是,倾听者与倾诉者之间,终究存在着心灵的界限。谛听,应不仅是当众生倾诉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同情,而是一种同悲同感的真正了悟,进而化此慈悲同理为愿力、愿行。
当我们翻开佛经本缘部,其中描述世尊成佛之前的种种行化,无一不是菩萨无尽的悲心,以全然的身心投入救拔众生的苦难之中。如果不能对众生的苦难有真正的体解,如何能成就此事?
因此,菩萨真正的谛听,是了悟众生皆具佛性却迷不知返。看到别人,想到自己;想到自己,推想别人,就能以慈心救人于水火,甚至不惜自身安危。儒家说,“仁”即是“忠恕”之道,忠是尽己,恕是体人。“恕”,就是“如心”之意。如谁之心?如他人之心。如心,即是“同理心”的表现。能如实地了知众生之心,并融入他人之心,即是儒家所说的: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君子体人,以成就仁德,推到极致则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此正是佛法中的大菩萨精神。
视众如子 慈心无缘
菩萨能如众生之心,体众生之心如己,无二无别,大化万法,体玄一如。菩萨以慈心为绢网,以悲愿为舟筏,谛听返闻,上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体道无遗,俯同众生而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行六波罗蜜。不但在理上精进,化此无量、无缘之慈悲而为度化的力量,尘沙劫中不退菩提之心,有愿斯有行,有行斯有愿,不断地从实践中去落实弘愿。以此行成此愿,以此愿发彼愿,重重无尽,相续不断。所谓“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不但自利,复能利他,成就众生也就是成就自己,以万行之因花,庄严无上佛果。
慈悲无国界,慈悲无障碍,慈悲无冤亲。应当发起菩萨大悲之心,视众生如一,万物泯然同体,无有分别,不起冤亲,无缘平等,起大慈忍力,同体大悲。经云:“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谛听如闻见,菩萨闻声救苦,不舍一众生,实不负佛恩。
慈悲喜舍利人天,化世导俗平等忍,同体无碍智慧圆,世世常起大愿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