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本期主題:諦聽眾生







  人與人之間,多一點同理心,就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理解,就能多一些接受;多一些接受,就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包容,就多一分和諧。

  同理心,是和諧的源頭,也是慈悲心的前提。

  同理他人,必須用心諦聽。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和光同塵--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前方便是慈悲心,有了大慈悲心,慢慢提升、淨化,達到無住心,這時菩提心就現前。因此,慈悲心是很重要的。

廣行慈悲 恆順一切

  佛法的道理總括起來,不離空、假、中三觀。所謂「佛智照空,佛智照假,佛智照中」,「佛智照假」,就是博學多聞,以大慈悲心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破塵沙惑,廣度一切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量、菩薩的智慧、菩薩的功德。

  一般人從早到晚都在為家庭、為兒女、為事業忙碌,在這當中免不了造種種惡業、生種種過失,將來就是墮入惡道。佛菩薩觀眾生如一子,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無始以來的親眷,都在生老病死種種苦當中,所以,菩薩觀眾生苦、發菩提心,以慈悲心、平等心、無畏心、精進心來救度眾生,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為了救度眾生,必須行種種方便,就是所謂的「和光同塵」。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思想、觀念,所以,必須學習「普賢十大願──恆順眾生」的精神,要和眾生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度眾生出離苦海。離開眾生,就沒有辦法度眾生;所以,必須和其光、同其塵,才能度眾生。

四攝法門 方便攝受

  菩薩修四攝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隨緣攝受眾生的方便。

  布施攝,用布施的方法來攝受眾生。無論是供給財物,或是奉獻自己的身命利益大眾,或為眾生宣說佛法,或是幫助眾生遠離種種怖畏,都是以布施攝使眾生起歡喜心的方法。不但佛教提倡布施,儒家也談布施,如《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愛語攝,就是遠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過,而以柔軟語、讚歎語、善言慰喻來鼓勵眾生。眾生都喜愛聽好聽的話,親近對他有益的人,布施、愛語,都是順乎人心,導人向善,使人身心喜悅的行為。人人行之,則能促使社會祥和,消弭暴戾之氣。因此,布施、愛語是最普遍,也是最易行的善法。

  利行攝,是行善利益眾生,使眾生因此生親愛之心,而願意接受教化。《大智度論》中記載:有一老比丘視力不佳,縫衣服時,不小心針線脫落,找了很久都無法尋獲,心裡非常苦惱,於是呼喊請求幫助,佛陀知道了,立即前來幫助他。老比丘認出佛陀的聲音,歡欣無比地說:「世尊,您已經圓滿成就無量的功德,為何還為了這一點小事前來幫助我呢?」佛陀回答:「我就是因為心無疲厭利益眾生而成佛,現在雖已成佛,這份心卻永不衰減。」老比丘感動萬分,懇請佛陀為他說法,因而啟發慧眼,同時也恢復了視力。

  以身口意之行利益眾生,是修行學佛者首先要學習的事。藉由奉獻精神與身體力行,一方面消弭內心慳貪、自私的習氣;另一方面,也可修福,並與大眾結善緣、結法緣、結歡喜緣。因此,利行的實踐,菩薩與眾生皆能同霑法益,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同事攝,即是和光同塵,隨同眾生心之所好,作眾生的善友,並以身示教予以感化、薰習。所謂「物以類聚」,眾生總是有同樣的業緣才會聚在一起,同事攝,就是利用這種原理與眾生建立關係。

  弘揚佛法必須要有方便,「四攝法」即是為了眾生各種不同的需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沒有方便,菩薩無法度化眾生;若不度眾生,則無法圓滿菩提佛果。菩薩觀眾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等視一切眾生,乃至運用善巧方便,行四攝法攝受眾生。因此,大悲心如水一般,滋養每個人心中的菩提苗,終有一天,必定會開出菩提之花,成就諸佛圓滿的智慧之果。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