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36
期
中台廣傳
中台禪寺一百年度春季僧眾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經云:「禪者,佛之心。」佛心,即是人人本具之清淨心,這念心非從外得,須靠自身親證體悟。本寺為增進僧眾道業,特於二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九日舉辦四梯次僧眾精進禪七,中台本山及海內外精舍法師皆把握難得因緣回山參加,於心地上專注用功,藉此反觀自省,長養定慧,期見本來面目。
萬緣放下契本心
導師慈悲開示大眾,道是本具,莫向外求,時時覺察、覺照,身口意三業清淨即是無上菩提。
過堂、行香、靜坐,動靜之間,體悟本具的妙明真心。
二月十五日下午二時,莊嚴攝受的起七儀式正式揭開禪七序幕,主七見燈和尚開宗明義提示大眾:禪七的目的,就是要在七天當中剋期取證,證到人人本具的清淨心。大眾平日基於大慈悲心,於常住、精舍、學院弘法度眾、研究經教,這些都是方便善法,進了禪堂就要萬緣放下,安住在心性之理,如此才能契悟菩提涅槃,成就無上佛果。
禪七期間,大眾收攝六根門頭,透過早晚課誦、靜坐、行香、過堂等規律的行程,返照自心、參禪悟道,體會「語默動靜體安然」的妙意。導師
上
惟
下
覺大和尚與主七見燈和尚的法語甘露,引導大眾建立正確的知見與修行的方向,藉以破除我見,契悟真實的生命。
導師在禪七中慈悲為大眾開示:禪坐就是淨心、定心、明心。第一步要靜下來,就是止;第二步要淨化,就是觀。觀,就是智慧,保持清楚明白的心,進而將心中的煩惱漏盡。《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佛道是本具的,就是諸位聽法的這一念心,莫向外求,要直下承擔。所謂「迷即眾生,覺即菩提」,佛就在煩惱當中,如金在礦;轉識成智,則如鐵煉鋼。破除我執、法執,心得到淨化,即可成就道果。修行雖分為頓悟與漸修,卻不相違背,目的都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過程中所產生的神通、感應,亦不要執著,因其本質是虛妄不實、也是本具的。所有法門都是對治法門,不管念佛、誦經、持咒、修善法,都是以毒攻毒,是方便;唯有念自性佛、誦無字真經,歸於無念,才是最高境界。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為根本,修行要回歸心地,才能了生脫死。
古人云:「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六根即為禁城之六門,六根對六塵起六識,猶如賊人戕害自身的清凈功德,所以要覺察、覺照,守住自心之城門。在世間,人容易受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境界所擾,產生種種障礙與煩惱,唯有靠定力與智慧方能面對,這些都要靠平時的努力。經云:「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人之所以有生死,就是心意識不斷地遷流、攀緣,所以要時時保持正念、保持平常心,達到不送不迎、不拒不求、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即可稱為入理聖人。聖人是以這念心為標準,不是以相為標準,《孟子》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身為僧眾,除了外現出家相,還要修持這念心,也就是菩提心、無住心、清淨心、無染著心……這些就是修德,故古德云:「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隨緣不變真主人
導師勸勉大眾,修行要在靜中養成,動中磨鍊。茶陵郁禪師云:「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心清淨,六根就清淨;六根清淨,六塵就清淨;六塵清淨,十八界就清淨,也就是真正的淨土。過去、現在、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要捨本逐末,向外追求。對這個道理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才不愧今生出家修行。
主七和尚於開示中提到,要了解心的真實相貌,修行才能踏實,生命才能實在。所謂「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這念心的本質是真空妙有,找不到具體形象,卻有知(覺性)的存在;覺性作用,故有種種作為、現象產生,所以「一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不離當念」。凡聖之別,就在於知見。面對妄想、執著之時,要先認識賓主關係,就能掌握用功的方向。心中的煩惱念念相續,猶如客人來來去去,而能知的心始終清楚明白,沒有改變,這就是真正的主人。過去大眾執妄為實,所以與道無法相應,今日找到路頭,就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安住在覺性、空性、佛性上,一路到底,最後煩惱、執著慢慢減少,身心得到淨化,必能有所成就。
經云:「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透過禪七的精進參究,大眾法師對於心法有了更深一層的契悟,除了自身找到修行的路頭,百尺竿頭再進步,未來在弘法度眾的菩薩道業上,必能更事理圓融,開啟一切有情的自性光明,成就真正的人間淨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