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生命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榆法師
是否曾在心中問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是否隨著成長、隨著世事的磨礪,逐漸以為假裝不理會這些問題,日子就可以過得輕鬆點?乃至沒有勇氣再問?
失去了方向的船,只能隨風飄盪於大海,更何況是一艘從未確認目的地的船?假使確立了目標,驚濤駭浪之中,依舊能信心堅定,穩當而行。所以,我們應該問清楚:「什麼是人生的方向?」
以仁為己任 儒者風範
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曾子終其一生的責任,是實現仁愛於天下的使命,他剛強而有毅力地扛在肩上。仁者,愛人。在自心中涵養著寬厚而博大的仁慈之心,流露於待人接物、處世應對之中。因為存心仁善,自然懷有一份光明與溫暖;因為仁心待人,所以與人相處時自能體察到別人的需要,給予合適的幫助。由己身的仁心開展,影響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與他人之間,消弭了對立的可能,擴大了包容的氣度。世界的溫暖,因而有了起點。這就是一位仁者的生命意義。
司馬遷著《史記》,建立了中國史書的原型,奠定了歷史之於中華民族的重量,開闊了道統的傳承,豐厚了每一位炎黃子孫對於中華文化的體認與歸屬。曾經,政勢逼迫著司馬遷在率然就死與活在腐刑之辱中選擇,如何看待生命,成了司馬遷抉擇的評斷。承擔起歷史使命的司馬遷,完成了《史記》,曾經的屈辱被時代洗滌,《史記》所締造的成就愈顯雄偉,呈現出一位勇者的生命價值。
生命所呈現的風貌背後,都有其核心價值。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說明了大丈夫安身立命之處──以仁立心,是最寬廣怡然的住處;以禮立身,是最堂正的位置;以義立行,是最坦直的正途。同時,在不同的人生際遇中,將仁義道德推展於天下,即使獨自一人,亦不捨此道,這是大丈夫的生命準則。
行如實之道 自利利人
這些美好的思想與德行,從未與時代脫節,只是我們漸漸忘失其所蘊含的力量。因為擁有仁慈、勇敢、信義的力量,我們以溫暖、耿直、忠誠的態度,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亦感染著他人,生命的價值因而有所不同,這是中華文化悠遠流長、延至今的生命教育,給予世代子孫面對外境的一種淳厚、一種堅定、一種韌性。
進一步,透過佛法的薰習,我們有勇氣追問:「什麼是真生命?」佛法是覺的教育,在一期期的生死輪迴中,引領我們從流轉中覺醒,認識真正不生不滅的真生命。世尊成道時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陀是覺悟真理的聖者,了解到由於不同的妄執與煩惱,拉開了凡聖的距離,推動著六道的輪迴。因此,佛開八萬四千法門,只為開導眾生認識在一切變動之中、在一切生滅之中,亙古恆常、不動不搖、不去不來的真生命──這念常住真心,不假外求,具足無量神通妙用,宇宙萬法皆出於此。
永嘉大師〈證道歌〉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如實地認識這念清淨心,就能如實地了知生命的真實相貌,知道諸法的軌則;了解這念心清明如同琉璃般含攝大千世界,自能停下向外奔馳追求的腳步,作自己的主人。進而善知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引領眾生認識自己的真生命,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一步步穩健、踏實地邁上如實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