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生命
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榆法师
是否曾在心中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是否随着成长、随着世事的磨砺,逐渐以为假装不理会这些问题,日子就可以过得轻松点?乃至没有勇气再问?
失去了方向的船,只能随风飘荡于大海,更何况是一艘从未确认目的地的船?假使确立了目标,惊涛骇浪之中,依旧能信心坚定,稳当而行。所以,我们应该问清楚:“什么是人生的方向?”
以仁为己任 儒者风范
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终其一生的责任,是实现仁爱于天下的使命,他刚强而有毅力地扛在肩上。仁者,爱人。在自心中涵养着宽厚而博大的仁慈之心,流露于待人接物、处世应对之中。因为存心仁善,自然怀有一份光明与温暖;因为仁心待人,所以与人相处时自能体察到别人的需要,给予合适的帮助。由己身的仁心开展,影响了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与他人之间,消弭了对立的可能,扩大了包容的气度。世界的温暖,因而有了起点。这就是一位仁者的生命意义。
司马迁着《史记》,建立了中国史书的原型,奠定了历史之于中华民族的重量,开阔了道统的传承,丰厚了每一位炎黄子孙对于中华文化的体认与归属。曾经,政势逼迫着司马迁在率然就死与活在腐刑之辱中选择,如何看待生命,成了司马迁抉择的评断。承担起历史使命的司马迁,完成了《史记》,曾经的屈辱被时代洗涤,《史记》所缔造的成就愈显雄伟,呈现出一位勇者的生命价值。
生命所呈现的风貌背后,都有其核心价值。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说明了大丈夫安身立命之处──以仁立心,是最宽广怡然的住处;以礼立身,是最堂正的位置;以义立行,是最坦直的正途。同时,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将仁义道德推展于天下,即使独自一人,亦不舍此道,这是大丈夫的生命准则。
行如实之道 自利利人
这些美好的思想与德行,从未与时代脱节,只是我们渐渐忘失其所蕴含的力量。因为拥有仁慈、勇敢、信义的力量,我们以温暖、耿直、忠诚的态度,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亦感染着他人,生命的价值因而有所不同,这是中华文化悠远流长、延至今的生命教育,给予世代子孙面对外境的一种淳厚、一种坚定、一种韧性。
进一步,透过佛法的薰习,我们有勇气追问:“什么是真生命?”佛法是觉的教育,在一期期的生死轮回中,引领我们从流转中觉醒,认识真正不生不灭的真生命。世尊成道时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佛陀是觉悟真理的圣者,了解到由于不同的妄执与烦恼,拉开了凡圣的距离,推动着六道的轮回。因此,佛开八万四千法门,只为开导众生认识在一切变动之中、在一切生灭之中,亘古恒常、不动不摇、不去不来的真生命──这念常住真心,不假外求,具足无量神通妙用,宇宙万法皆出于此。
永嘉大师〈证道歌〉曰:“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如实地认识这念清净心,就能如实地了知生命的真实相貌,知道诸法的轨则;了解这念心清明如同琉璃般含摄大千世界,自能停下向外奔驰追求的脚步,作自己的主人。进而善知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引领众生认识自己的真生命,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一步步稳健、踏实地迈上如实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