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價值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徇法師
有一句廣告詞:「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一般人把時間用來追求外在的美好境界,如:成功、名聲、財富、情感,或者寄託在精神層面,以思想、知識的滿足,當作生命存在的價值。更多數的人,渾渾噩噩過著每一天,從不思索生命的意義,庸庸碌碌度過一生。
以聖賢為標竿
一個跑馬拉松的選手,如果不知道終點在何處,不知道為什麼要跑下去,漫無目的,最後只是筋疲力盡;如果我們從不思考生命的意義,那麼一生終究只是汲汲營營,不知何往。因此,談到生命教育,必須先討論如何啟發志向,有了具體目標,才有前進的動力。如何啟發志向?可透過向聖賢學習,來引發動機。
《論語》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孔子讓弟子們談談各人心中的志向。子路說:「願意和朋友分享車馬、輕裘,即使這些身外之物受到損壞,內心也不會感到遺憾。」顏回則回答:「希望能做到不誇耀自身的才能、不張揚自己的功勞。」此時,子路也請問老師的志向。孔子說:「希望老者能過著安定的生活,朋友之間忠實誠信,年幼者能得到妥善的照顧。」師徒三人展現出不同層次的目標及想望。
一般人重視物質享受,子路能放下對外在物質的執著,願意真誠分享,實屬不易;顏回則回歸心靈,著重內心德行的長養,展現君子躬厚自省的美德;孔子則心量更為廣大,希望利益眾生,希望達到安定、和諧的大同世界,這便是聖賢的境界。因此,要提升生命的層次,就必須向聖人學習,並且啟發心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
堅持中心思想
聖賢如何立大志,且持之以恆地去實踐呢?即是對於內在生命價值的肯定,對於中心思想的堅持。聖賢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回歸道德,對內在中心思想的具體實踐,所思所想,皆是仁道;所言所行,合乎仁的標準。因此,君子仁人終其一生,克己復禮,節制私欲,使身口意合乎禮節,以修養自身,建立了完美人格的典範;再者,透過禮義實踐仁心,開啟尊重、包容、寬恕、奉獻等美德,建立人際之間的和諧關係,創造共容共享的生命共同體。由於堅定的中心思想,喚醒使命,聖賢畢其一生,力行其志而不退。是故,中心思想的建立,是生命價值立定之關鍵。
中心思想的層次不同,志向就有所差異,產生的影響也不一樣。例如,戰國時代是諸子百家思想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許多有抱負的人才,紛紛向各國諸侯獻計,希望能實踐所學,完成理想,其中,蘇秦即是代表人物,他屢次向秦王獻計,希望幫助秦王一統天下,卻不被重用。從此,他閉門苦讀,甚至以錐刺股激勵自己,終於得到賞識,官拜六國丞相。反觀孟子一生奔波,勸說各國君王實行仁義,放下對名利的追求,為百姓謀求安定的生活;無論受到重用與否,始終堅持仁義。蘇秦著重個人理想及利益,如同短暫的火光,稍縱即逝;孟子則以其無私的仁義理想,發出火炬般的光輝,照亮後人的心靈。迄今,孟子思想仍是民主思潮的先流,深具時代意義。
生命教育,教導我們活出生命的價值,而不是機械性地過完一生。因此,向聖賢學習如何開闊心量及志向,立定中心思想,是極重要的方針。清楚方向,堅持航道,便不再隨波逐流。我們是不是也該想一想:「生命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