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向光明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寅法師
不管是販夫走卒、達官顯貴,人生的因緣終有時盡。在無常的幻化影塵中,有人逐夢踏實,也有人迷方失所;有人福蔭鄉里,澤被後來,卻也有傾蕩身家,平添苦難。殊不知光明的人生,乃取決於對生命意義的認知和志向。
經云:「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普世的價值觀聚焦於功利、物欲上,因而不自覺地趨附、盲從,徒落得生死疲勞。物欲的享受,只是一時滋養幻身,卻耗盡了寶貴的一生。不知物質成就以外,仍有精神世界、心靈世界,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開拓我們的生命視野。因此,儒家強調,人不以貧富為志,而是「貧而樂,富而好禮」,如此身心自在,隨遇而安,便是人生價值的均衡呈現。孔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古之聖哲,啟悟人間;古之賢人,德澤鄉里;古之巨賈,卻常顛沛於王命。人生所求,豈是生滅、相對的貧富之道?惟光明無憂而已。
有志於道 實現生命
生命的光明,來自對生命價值的開啟。且看孔子和弟子們各言其志,實發人省思。子路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這就是來自精神層面的光明。人能對萬物有情,故能藉天地以舒懷;與眾生和睦為善,而得其樂;尊重眾生的生命,故見生命之美,能與世界和諧無諍。是以智者能樂山,仁者能樂水,山為仁者壽,水為聖王清。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也教導我們「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這就是為人處世的基石,能與人為善,生命中就有善法的光明。
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自誇好勝,皆是虛偽浮名;假使能夠正確認識自我,修身內省,沉澱心境,以德養性,就是修行的開始。然而,修行不只是古德聖哲的光環,也不是出家眾的專利,而是身為宇宙含靈的本分事。因此,我們必須對「修行」有正確的認識──從人人皆有無明、煩惱來看,修行是人生離苦得樂的淬鍊過程;從建立完整人格來看,修行是生命教育;從性靈的啟發來認知,修行是覺的教育。因此,修行是對心靈世界的探尋,是生命價值的開啟,是對未來人生的責任與努力,更是今生不可輕忽的生命教育。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青年的學習到事業開創,乃至對生命真理的探尋,最後安住身心,這是中外聖賢所共鑑知的生命大道,我們豈能將「修行」從人生中分離出來?人生本來就是一段追尋真理的過程,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能志於道,就有光明。志於善道,故能無憂無懼;志於哲道,故能隨心所欲不踰矩;志於解脫道,可啟發生命智慧之光;志於菩薩道,就能光照人間,圓成佛道。成就佛道,才能引領蒼生出離生死苦海,這才是真正的光明藏,也是生命意義最極致的圓滿實現。所以孔子說:「願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此即「以天下為己任」,恆以利樂眾生為念,帶給人間溫暖、帶給世界光明的菩薩心念。
成己度人 菩薩發心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自覺覺他。由於悲憫眾生不識本具清淨佛性,寶鏡蒙塵,多欲多苦,流轉紅塵,因此,菩薩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以有限的幻化因緣,啟發眾生覺醒無限的生命。
若能識得今生的本分事,人生就能踏實,不會被命運牽弄,粉墨入戲,迷不知返。若能識得今生的本分事,知因識果,明是非、辨善惡,就能掌握命運,處處隨緣作主。覺醒這些道理,人生才有所依循,找到回家的路,步步邁向光明。否則,沉睡百年,黃粱一夢,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披毛或入聖,只在一念之間,今生不向光明道中立志,更待流轉何時?因此,更莫妄自菲薄,是人弘道,非道弘人,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佛性又豈有種性、貴賤之分?人身難得,生命可貴,豈能不有所作為?乞丐武訓尚能興學,貧女施燈即成道種,發心不擇貴賤、不限僧俗,而在知見,若願以一己之慧光,照亮有情,則發心之始,今生即是菩薩,未來即證菩提。光明的因,必感得光明的心念和法界。因此,有智慧的人應當依於菩薩道而行,向諸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行誼學習,帶給別人光明,也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