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本期主题:生命教育







  当人人都在问:“这个社会怎么了?”时,我们所思考的是什么?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拥有高学历、高智商、高技能的人才,而是能够发掘自我,尊重自己又能同理他人,接受挫败又能健康复原,并懂得团队合作的人。

  因此,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再只是培养就业能力,而是让心灵觉醒。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



步步向光明

文╱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寅法师

  不管是贩夫走卒、达官显贵,人生的因缘终有时尽。在无常的幻化影尘中,有人逐梦踏实,也有人迷方失所;有人福荫乡里,泽被后来,却也有倾荡身家,平添苦难。殊不知光明的人生,乃取决于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志向。

  经云:“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普世的价值观聚焦于功利、物欲上,因而不自觉地趋附、盲从,徒落得生死疲劳。物欲的享受,只是一时滋养幻身,却耗尽了宝贵的一生。不知物质成就以外,仍有精神世界、心灵世界,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开拓我们的生命视野。因此,儒家强调,人不以贫富为志,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如此身心自在,随遇而安,便是人生价值的均衡呈现。孔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古之圣哲,启悟人间;古之贤人,德泽乡里;古之巨贾,却常颠沛于王命。人生所求,岂是生灭、相对的贫富之道?惟光明无忧而已。

有志于道 实现生命

  生命的光明,来自对生命价值的开启。且看孔子和弟子们各言其志,实发人省思。子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这就是来自精神层面的光明。人能对万物有情,故能藉天地以舒怀;与众生和睦为善,而得其乐;尊重众生的生命,故见生命之美,能与世界和谐无诤。是以智者能乐山,仁者能乐水,山为仁者寿,水为圣王清。导师 觉大和尚也教导我们“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基石,能与人为善,生命中就有善法的光明。

  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自夸好胜,皆是虚伪浮名;假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修身内省,沉淀心境,以德养性,就是修行的开始。然而,修行不只是古德圣哲的光环,也不是出家众的专利,而是身为宇宙含灵的本分事。因此,我们必须对“修行”有正确的认识──从人人皆有无明、烦恼来看,修行是人生离苦得乐的淬炼过程;从建立完整人格来看,修行是生命教育;从性灵的启发来认知,修行是觉的教育。因此,修行是对心灵世界的探寻,是生命价值的开启,是对未来人生的责任与努力,更是今生不可轻忽的生命教育。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青年的学习到事业开创,乃至对生命真理的探寻,最后安住身心,这是中外圣贤所共鉴知的生命大道,我们岂能将“修行”从人生中分离出来?人生本来就是一段追寻真理的过程,所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能志于道,就有光明。志于善道,故能无忧无惧;志于哲道,故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志于解脱道,可启发生命智慧之光;志于菩萨道,就能光照人间,圆成佛道。成就佛道,才能引领苍生出离生死苦海,这才是真正的光明藏,也是生命意义最极致的圆满实现。所以孔子说:“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即“以天下为己任”,恒以利乐众生为念,带给人间温暖、带给世界光明的菩萨心念。

成己度人 菩萨发心

  从佛法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觉觉他。由于悲悯众生不识本具清净佛性,宝镜蒙尘,多欲多苦,流转红尘,因此,菩萨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以有限的幻化因缘,启发众生觉醒无限的生命。

  若能识得今生的本分事,人生就能踏实,不会被命运牵弄,粉墨入戏,迷不知返。若能识得今生的本分事,知因识果,明是非、辨善恶,就能掌握命运,处处随缘作主。觉醒这些道理,人生才有所依循,找到回家的路,步步迈向光明。否则,沉睡百年,黄粱一梦,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披毛或入圣,只在一念之间,今生不向光明道中立志,更待流转何时?因此,更莫妄自菲薄,是人弘道,非道弘人,没有天生的弥勒、自然的释迦,佛性又岂有种性、贵贱之分?人身难得,生命可贵,岂能不有所作为?乞丐武训尚能兴学,贫女施灯即成道种,发心不择贵贱、不限僧俗,而在知见,若愿以一己之慧光,照亮有情,则发心之始,今生即是菩萨,未来即证菩提。光明的因,必感得光明的心念和法界。因此,有智慧的人应当依于菩萨道而行,向诸佛菩萨及善知识的行谊学习,带给别人光明,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光明。



单元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