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本期主題:一生受用的財富──MQ守則







  現代社會強調能力與效率,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亂象,人們開始提倡道德的重要性。MQ(Moral Quotient 道德商數)取代傳統的智力、學歷、經歷,成為企業主擇才時的優先考量。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與佛法「覺的教育」,為品德教育的根本,不僅能完善人格,且能兼善天下,是真正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立德為先--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現代生活型態的變遷,使得許多人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沒有希望;假使對生命失去了信心,終日迷迷糊糊、麻木不仁,只會浪費自己的生命與時間,社會的進步也會停滯不前。

  佛法提到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以及佛性平等的道理,就是在證明人的生命是無窮盡的。這念心當中有無量的智慧、功德與神通妙用,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契悟這念心性,成就佛菩薩的果德。因此,透過佛法與修行,可以建立我們的信心與希望,了解到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寶貴的,一定要愛惜生命、尊重自己;能夠愛惜生命、尊重自己,就能夠尊重他人,乃至一切有情生物。

三綱領 八條目

  《大學》裡有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白這念心是本具的,就是「明明德」。「明德」就是檢討、漏盡自己的煩惱,心當中一片光明,本具的明德智慧、德行就會現前,這是根本。儒家說「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其中以「立德」為先。「立德」,就是有德行。德,是慢慢修來的。

  自己明白是自利,心量不夠廣大,所以要「親民」,不但自己明白,還要使更多的人明白自己的覺性、佛性,了解人生是很有意義的,不要悲觀,不要自殺。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圓滿了這些工作,達到最高的境界──至善,即是「止於至善」。

  要達到三綱領,必須用八種方法,也就是「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要平天下,先要把國家治好。想要把國家治理好,先看看家庭管理好了沒有?假使家庭一團亂,自己沒有道德、沒有人格,怎麼可能管理好一個國家,乃至利樂全世界?

  如何才能治理好家庭?先要修身,也就是要建立完整的人格。假使身為一家之長,吃喝嫖賭樣樣來,人格墮落了,要使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必須修身,自己要有完整的人格,要有正知正見,要明禮義,要知道是非、善惡、正邪。

  如何修身?先要正心,把心擺得端端正正,要光明磊落。何謂正心?一般人所想的多是名利財色,只知道為自己著想,不知道為大眾著想,這樣的心是私心、貪心,就不正。因此,意要誠,心才會端正。 要達到意誠,先須知致。知,就是觀念。禪宗亦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我們的知見要端正;假使沒有正知見,就容易落入意識型態,落入盲目的情感,或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明辨是非,就屬於正知見。

  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必須從格物的功夫下手。格,就是改革、袪除;物,指心中的垃圾──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懈怠、墮落。格物,即是革新、淨化自己的心。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用功學業,要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用功道業,則要去除心中的貪、瞋、癡三毒。三毒愈來愈少,清淨心就會現前,才能與道相應。因此,時時刻刻覺察、覺照,就是時時刻刻在格物。

  三綱領、八條目是做人做事最高的哲學,把它運用在政治上,社會一定清明,國家一定富強;運用於修行上,功德、道業一定成就。

四箴行 利自他

  人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有心靈的世界。心靈的生活屬於最高的道德,心清淨了,就是聖賢的心。儒家主張「內聖外王」,什麼是「內聖」?要檢討反省,心中不能存留一點點垃圾。所謂「外王」,就是修一切善法,普度眾生,安定社會,建立富強康樂的國家。在儒家來講是世界大同,在佛法來講就是建立人間淨土,就現代來講就是要達到世界和平。

  中台禪寺以「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作為修行的方針,把佛法高深、廣大的道理,取其精華,簡化成四個實踐的方向。對上以敬,用恭敬心去除我慢;對下以慈,用慈悲心去除瞋恚;對人以和,用和合的心去除粗暴;對事以真,用真誠之心去除虛偽。依著這四個方向,落實在家庭、學校、公司、生活中,以此原則反省檢討,不斷改進、提升自己,便能增長無量的智慧和福報,人生必定有所成就。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