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本期主題:勇敢面對







永不放棄

文╱見梧法師



  二百多年以前的某一天,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個農莊裡,有一個小男孩砍倒了家裡的一棵櫻桃樹。等到發現自己犯下的是「滔天大禍」之後,他的反應不像大多數同齡的孩子一樣逃避責罰,而是不畏父親的責罵,勇敢地坦白認錯。這個小男孩長大以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禮記˙中庸》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除了以「仁」為思想和道德的核心,積極地去增長智慧及吸收知識之外,知道錯誤與羞恥,勇於承擔、悔改,亦是一種接近於勇敢的表現。佛法當中也提到二種有力健兒:一者自不作惡,二者作已能悔。由此可知,「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之後,只要努力改過,且誓不再犯,重新出發,就是真正的有勇之人。

  據載,華盛頓是一位勇敢、冷靜沈著、果斷和有才能的人。西元一七七五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華盛頓曾面臨許多非常不利的條件,例如:以一支包含地方民兵和志願兵的主力部隊,應戰英國的正規軍,且在紐約等戰役中迭遭挫敗;在一七七七年冬天退守福奇谷的時候,僅餘數千人,且裝備及糧食不足;再加上殖民地內部的權力鬥爭……即便挫折不斷,華盛頓依然堅持他的理想及信念,一步一步地克服眼前的障礙,排除萬難。最終,對美國獨立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美國國父。

善解因緣 奮發向上

  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往往是取決於面對逆境的態度和人生觀,而不在其專業知識及技能。《孟子˙告子下》提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假若無法面對逆境,正視問題,只想設法逃避失敗和困境,是絕對得不到絲毫助益的,因為,逆境也可以是增上緣,化阻力為助力,就能激勵我們向上發展,超越自我的局限。一般人在處理從未接觸過的難題,或在沒有充分的把握之下,恐懼感便會油然而生。遇到這種狀況,「永不放棄」是最好的應對方式,一方面可以從中得到寶貴的經驗,另一方面,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相較於消極、逃避、退縮、怨天尤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從佛法的因果角度來看,人生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是因緣和合所生,如〈達磨二入四行觀〉所云:「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今生遭受的種種障礙,都來自於過去所造作的種種惡因及不善業,也就是所謂的業障。世間人不知道這個道理,認為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因而陷入無法解脫的輪迴。例如:金融海嘯過後,有人受不了負債的逼迫,帶著親人離開人世;有些人則是因為工作不順遂、家庭不和樂,消極頹喪一生。佛法不但告訴我們世間本無常、娑婆世界苦,也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和解決。首先,想要離苦得樂、消災解厄,就從種善因、做善事、結善緣開始,不再製造惡因、惡緣。再者,對於過去生已經犯下的過失和罪業,造就今生的不如意,則從懺悔法門下手。《大般涅槃經》云:「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懺悔之後,回復清淨,保持正念,以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亦不執著因緣果報,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

依願導行 不畏前境

  修行學佛的目的即是保持當下一念清楚明白的心,如如不動,知而不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此並非逃境安心,更不是練就鐵石心腸,如槁木死灰一般。修行不僅要如實地面對外界有形的變化和生滅,也要真誠地面對內在紛擾不斷的念頭及煩惱。有一僧人請教洞山禪師:「寒暑到來的時候,如何才能躲避?」洞山禪師回答說:「何不向無寒無暑處去?」僧人再問:「那麼,如何才是無寒無暑之處呢?」洞山禪師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僧人不解,反駁洞山:「你不是說到一個無寒無暑處,為什麼又要寒殺熱殺呢?」洞山禪師進一步解釋:「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自己,熱惱時則用熱惱來鍛鍊自己。」古代的高僧大德,無不是經過「一人與萬人戰」的修行,大死一番,才得以開悟、成道。

  勇於面對生死,得脫煩惱束縛與六道輪迴,是修行的目標;勇於面對無窮無盡的法門及眾生,上求下化,則是學佛的最終要旨。大乘佛法,是以發菩提心為本源,行菩薩道為根本,從利他之中完成自利,願在生死之中濟度眾生,念念為眾生發心,事事為眾生圓滿。《八大人覺經》云:「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菩薩於因位時所發起的四弘誓願,即是表示願意勇敢面對眾生所有的苦樂、煩惱、問題、感受及欲望,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無時無刻不是為了眾生在承擔、設想、行化。導師 覺大和尚曾開示:「菩薩不是一種形象,而是一種清淨的念頭,時時想著如何利益眾生。」唯以正念起信,由信發願,依願導行,勇於越過每一個成佛的關卡,最後必將「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