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岐派初祖──楊岐方會禪師
文╱編輯部 圖╱見育法師
臨濟宗第八世祖師楊岐方會禪師,俗姓冷,宋太宗至道二年生,個性機敏聰穎。二十歲時,在一個因緣下來到筠州九峰,感到這裡的景物十分熟悉,數數徘徊,不忍離去,遂於此剃度出家,法號「方會」。
方會禪師悟性高、根器利,閱經時常能心領神會、解悟經義。聽聞哪裡有善知識、具大手眼,便不遠千里前往參方。
一日,方會到南源廣利寺參謁石霜楚圓慈明禪師。慈明禪師得法於汾陽善昭禪師,是當時臨濟宗有名的大師。古德云:「出家要親近絕勝知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如教而行,精勤弗懈。」方會遇此因緣,不僅決定留下來向大師學習,並自請擔任監寺。「監寺」就是當家師,負責協助方丈監理寺務。慈明禪師由南源至石霜山崇勝寺的二十多年間,都是由方會禪師協理寺務。
方會禪師任職監寺時,維護常住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細心、謹慎。以使用燭燈為例,做常住事的時候用公用的燭燈,而自己閱經的時候,就用私人的燭燈。燭燈會滴出蠟油,方會禪師自己用功時,就將公用油燈置放於私人燭燈的下方,使蠟油滴至公用燭燈的燈盞裡。而使用公用燭燈時,則用小盞盤接蠟油,等接滿了,再將蠟油放回公用的燭臺裡。方會禪師即是如此落實「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的精神。此後,禪宗史上便流傳著「楊岐燈盞明千古」的美談。
暮鼓晚參
慈明禪師有用完齋飯後至山間經行的習慣。有一天,有人前來參方問道,方會禪師看師父出門不久,就逕自擊鼓集眾。慈明禪師聽到鼓聲便回來責問:「叢林少有暮而陞座,從何得此規繩?」方會不急不徐地回答:「汾陽晚參也,何來非規繩乎?」說得讓慈明禪師答不出話,只好不去經行了。
「汾陽晚參」的典故,源自慈明禪師的師父善昭禪師。禪師足不出戶三十年,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駐錫地「汾陽」代之。師曾因天候嚴寒而取消夜參,當晚有位相貌殊異的比丘,手持錫杖來到汾陽禪師面前,說:「會中有大士六人,為何不說法?」言畢即離去。日後承繼汾陽禪師之法脈者果然有六人,即石霜楚圓、法華全舉、芭蕉谷泉、天聖皓泰、瑯琊慧覺、大愚守芝,其中石霜楚圓下的弟子楊岐方會及黃龍慧南更將臨濟宗發揚光大。
在叢林中,「小參」謂之家訓,即是師父開示,或提醒規矩及共住事項,或指導大眾修行的方向,能端正知見,啟悟心性,小參之法,意義在此。由此可見,只要對大眾修行有利益的事,方會禪師絕對堅持。
開悟因緣
方會禪師雖然依止慈明禪師很久,任職也非常發心,可是始終未能開悟。每次向師父請法,慈明禪師總是說:「你庫房的事務繁多,先去處理再說吧!」又一次,把握了機會要請法,禪師又說:「監寺啊!你將來的兒孫遍滿天下,何必忙著問這麼多問題呢?」方會三番兩次請法都被師父辭絕,疑情愈來愈深。
有一天下雨,慈明禪師外出,方會下定決心一定要問個水落石出,所以抄小徑,找著了師父,一把扭住慈明禪師的衣襟,說道:「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慈明禪師答:「監寺知是般事便休。」話還沒說完,方會大悟,不顧地上泥濘,即拜了下去。又問:「狹路相逢時如何?」慈明禪師回答:「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裡去。」東尋西找只這是,煩惱來任煩惱去,方會禪師在楚圓座下終於明悟心性。
一日,慈明禪師問方會:「馬祖見讓師便悟去,且道迷在甚麼處?」方會禪師不假思索即答:「要悟即易,要迷即難。」
方會禪師悟道不久,先回筠州九峰山,後被道俗迎往駐錫袁州楊岐山普通禪院,後住潭州雲蓋山海會寺,世稱楊岐方會禪師,世壽五十四。圓寂後門人建塔於雲蓋,為臨濟宗第八世。
禪師以拈提先人古則,拂拳棒喝,勘辨公案為悟入之機。因其門庭繁茂,化益四方,蔚成一派,世稱「楊岐派」,與同門慧南之黃龍派同時並立。嗣法弟子有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石霜守孫等人。
度化事蹟
有一天,楊岐禪師忽然問守端:「受業師為誰?」守端答:「是茶陵郁和尚。」禪師又問:「我聽說他在橋上摔了一跤而開悟,並且當場作了一首偈子,甚為奇特,你還記得嗎?」守端立即背誦道:「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楊岐禪師聽完笑了一笑,隨即起身離開。這一笑可讓守端禪師心中驚慌了起來:「是我記錯了嗎?還是什麼地方說得不對,不然師父為什要笑我?」守端禪師想了一個晚上,輾轉難眠。第二天一大清早,就跑到方丈室請法。這時正值歲暮,地方上請了戲班子來酬神,村裡人看得極為開心。楊岐禪師就問:「你看到戲班子沒有?」守端答:「看到了。」楊岐禪師又說:「你一點也比不上他們。」守端聽完心中更加驚駭,連忙問:「請師父指示。」楊岐禪師說:「他們愛人笑,你卻怕人笑。」守端禪師大悟。
楊岐禪師另一位弟子保寧仁勇禪師開悟的因緣亦相當奇特。仁勇禪師本學天台,又參雪竇明覺禪師。後來,聽到楊岐方會禪師到雲蓋山弘法,便前往參方。才一入方丈室,楊岐禪師一語未發,仁勇禪師即頓明心印。楊岐禪師為一方化主,功夫可見一斑。
有一天,任職比部(宋朝主管審計之職)的孫居士問楊岐禪師:「我因公事煩惱不已,不知如何解脫?望師點破。」楊岐禪師答:「弘願深廣,利濟群生。」孫公又問:「不知如何在公職中落實?」楊岐禪師以偈教示:「應現宰官身,廣弘悲願深。為人重指處,棒下血淋淋。」意思是:您應該像觀音菩薩現宰官身一樣,發願以公職身分利益大眾;如果要指出別人的錯誤時需特別小心,秉持慈悲與智慧、勿枉勿縱,因為受刑時棒下不留人啊!孫居士聽完後深有體悟。
治人如玉
人問楊岐禪師:「欲免心中鬧,應須看古教,如何是古教?」師答:「乾坤月明,碧海波澄。」再問:「未審作麼生看?」師答:「腳跟下。」
又一次,楊岐禪師示眾云:「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還知楊岐老人落處麼?河裡失錢河裡摝。」
禪宗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讀經看教、出坡作務,最後還是要歸於碧海波澄、乾坤月明的這念心,時時刻刻堅住正念、站穩腳跟。
洪覺範禪師曾譽楊岐家風:「會乃如玉人之治璠璵,碔砆廢矣。故其子孫皆光明照人,克世其家。蓋碧落碑,無贗本也。」意思是:楊岐禪師教育弟子就像是善治玉石的工匠,能挑選真正的美玉,加以細細的琢磨,使其光彩照人,而所雕琢出來的美玉就好像「碧落碑」(註)一樣,是沒有偽本的。楊岐禪師善於教化,令弟子明悟本性,大徹心源。如師之法嗣白雲守端傳五祖法演、法演再傳昭覺克勤、克勤再傳虎丘紹隆、大慧宗杲等人,個個是法門龍象。宋代以後,臨濟宗的所有道場幾乎皆出自楊岐法系。
結語
憨山大師示眾云:「楊岐之事慈明,二十餘年,行門親操,執事百千辛苦,未嘗憚勞,故得光明碩大,照耀今古。若嬾融之負米,黃梅之碓房,歷觀古人,無一不從辛苦中來。」這段話為楊岐禪師的行誼作了最佳註腳。回顧禪師的一生,從出家、任職監寺、擔任住持,乃至教育弟子,其為法忘身、盡命竭力的精神,始終如一,故能傳法芳遠,子孫遍滿天下。
慈明禪師遷化後,楊岐禪師在慈明禪師法相前,提起坐具問:「大眾會麼?」接著指著法相說道:「我昔日行腳時,被這老和尚將一百二十斤擔子放在身上,如今且得天下太平。」再顧視大眾問:「會麼?」眾無語。師搥胸曰:「嗚呼哀哉!伏惟尚饗!」楊岐之於慈明是慈父孝子,之於佛法則為法王忠臣。後代學人聞此楊岐德風,亦生起無限的緬懷與景仰。
註:「碧落碑」是唐代篆刻罕見的精品,行筆精絕,書字奇古。此處是稱讚楊岐禪師鍛鍊弟子的神機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