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願同體,慈濟無緣--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更進一步,強調「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論是與自己有緣、無緣的人,都無條件地以慈悲心對待,冤親平等、物我平等。不管是敵人、仇人或是冤家,我都不計較,以關愛自己子女的心去關愛對方的子女,以孝順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順對方的父母。對待任何人都一樣,不分親疏,平等一如,這就是冤親平等。
親即是冤 愛即是恨
在佛法來講,親就是冤,愛就是恨。社會上很多情侶,一旦產生了誤會,就是你死我活,愛馬上就變成恨了。這是不是愛?不是的,這種愛是占有。我愛的東西我就要得到;得不到的時候就反目成仇,乃至於同歸於盡。家人是最親的,為了錢財卻變成冤家。無論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都會由親變成冤。因為這些都在無常變化當中,不是真實不變的境界。
佛法主張把愛提升、淨化為慈悲心,因為情感只限於有緣的對象,範圍非常狹隘,遇到不相干的人,就無情無義。《菩薩戒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站在三世因果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如此的。一切親眷都是緣,善緣積聚就是親家,惡緣相逢就是冤家。無論是善緣或惡緣,都是一種執著,有善一定有惡,有親一定有冤,是相對的、緣起的境界。
一般人心量狹小,看到別人做善事、升官發財就心生嫉妒:「我並不比他差到哪裡去,甚至還超過他呢!他現在只是走運罷了,這個世界太不公平了!」始終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始終嫉妒他人,這就是一種我執。一般人都是嫉惡如仇,看到人家犯了過失,不起慈悲心同情、原諒對方,反而認為:「這個人真是該死!」這就是眾生境界。
心裡不要有嫉妒,要有冤親平等的想法和雅量,什麼事情都要退後一步。退一步,就海闊天空。不要去爭名爭利,名利財色都是虛妄不實的。假使我們把這些觀念轉過來了,看到人家成就了,馬上歡喜讚歎:「這些都是他自己的努力,都是他自己的福德因緣,我應該向他學習。」看到人家犯了過失、造了惡業,自己起一個慈悲心、同情心:「社會上雖然有種種問題,我也是社會當中的一份子,別人不好,也是我不好,因為我沒有能力、德行、智慧使他變好。」自己時時檢討反省,就能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佛菩薩觀眾生如己子,無論是好人、壞人,都是平等的。佛菩薩希望好人變得更好,乃至於超凡入聖;見到壞人,希望他變好;即使墮入地獄,佛菩薩還要到地獄裡面去救他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佛菩薩沒有我相的存在,知道一切眾生都與我息息相關,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依根解結 冤親平等
凡夫一生都在是非人我、親冤憎愛、功名利祿裡打轉,這些種子在八識田中根深柢固。親或冤,也是一個種子,如果不加以轉化,就是生死的根本。所以,檢討看看自己平時有沒有怨恨的人、討厭的人?如果還有這個意念、種子存在,就很難入道。因此,發一個慚愧心、懺悔心,把怨恨的心轉為知恩、感恩的心。古人說:「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人家說我不好,是在關心我,希望成就我,我錯怪了人家,乃至於記仇、記恨,這是我的不對,馬上要改過。」這樣思惟,心結就解掉了。
佛菩薩不捨一眾生,悲願同體,慈濟無緣,心行平等。不但是對人一律平等,對動物也一樣以慈悲心去愛護。更進一步,對一草一木都要愛護。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推廣出去,家庭就能和睦,社會就會祥和,世界就會和平。因此,希望外面的境界很安定、很清淨,就要先從心當中來轉。《維摩詰經》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了,當下就是淨土,不需要另外去找淨土;如果不從心上去轉,無論逃到什麼地方,都一樣有煩惱、不安定。
《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修行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慈悲心。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上養成慈心,慢慢淨化、提升,由慈悲心擴大到冤親平等,這念心不貪著一切功德之相,慈悲心馬上就變成清淨心、菩提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