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8 期 |
|
中台廣傳 |
中台禪寺九十九年度春季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小止觀》云:「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禪修即是藉由止觀法門,助益行者超凡入聖,轉識成智,化迷為悟,達到淨心、定心、悟心、明心的境界。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以佛法慈悲度眾、廣弘禪宗心法之本懷,自民國八十年開始,每年春季及夏季皆舉辦數梯次的精進禪七,期使學人明悟本心,一睹自心靈台。 本寺九十九年度春季精進禪七,分為「學界精進禪七」及「大眾精進禪七」,從一月三十日至二月六日及二月十五日至二月二十二日,共有一千九百餘位居士報名參加,包含各大專院校教授、中小學教師、大專青年及社會各界人士,並有來自美國、香港、泰國、日本、義大利、澳洲、瑞典等百餘位居士,把握此難得因緣,不遠千里回台精進用功。 善調身心修三學
禪七首日,主七和尚為大眾正授八關齋戒,藉由受戒、懺悔、皈依三寶,將清淨的種子深植八識田中,永為道種。主七和尚於開示八關齋戒戒法時提示學員:「戒為無上菩提本」,戒法的功能在防非止惡,法律是亡羊補牢,戒法是自覺,防患未然。《楞嚴經》云:「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對治違犯本心的特效藥就是戒法。受持戒法,是斷惡修善最簡單的法門,並在日常身口意三業上具體可行。受持八關齋戒,在出世解脫的因地上精進努力,是成道證果的最佳助緣。 禪七期間,學員每日靜坐十支香,在每支香四十分鐘的靜坐中,透過覺察、覺照的功夫,調伏妄想、昏沉,並於行香、早晚課及過堂中調身、調心,在動靜之間落實「人在哪裡,心在哪裡」的道理。 主七和尚於禪七期間開示大眾:禪七的目標即在剋期取證,悟得本心本性。在禪七中,要給自己一個最基本的期許,坐到一支好香,才知佛法所言真實不虛。禪七初初開始,身心尚未調伏,可將心念靠在呼吸上,漸次以數息、觀息、隨息等法門,慢慢調伏身心,使能觀之心清楚明白,所觀之境了了分明。堅住正念,隨順覺性。能知的這念心、不打妄想的這念心,即是本具的覺性。這念心不但要站得住,還要站得長。古德云:「修行千劫,但求一悟」,「開悟但觀時節因緣」,只要在因上持續努力,自然水到渠成。 頓歇狂心悟自性 禪七中,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慈悲開示大眾:修行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打坐是練出來的,平時一有空就要練習,慢慢將時間拉長,這是「生處轉熟」;過去六根習慣向外攀緣,現在要收回來,達到無相、無念,這是「熟處轉生」。打坐淨心、定心、明心,是自己的事,解鈴還須繫鈴人,平時就要不斷練習。在心地上用功才是打坐,而不是身體在禪堂裡坐著就是打坐。《六祖壇經》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念心人人都有,行住坐臥都存在,一切都是現成的,大眾要直下承擔。 導師並以《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的道理提示大眾:響聲是塵,過去了就滅掉了;能聽的這念覺性是不滅的,要在這個地方用功。波羅提尊者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儒家亦云:「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這些都是覺性的作用,悟到覺性,才知道自己的存在。 禪七的目的,要將這念心轉染成淨、轉識成智,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念念分明,處處作主。禪堂是一個避風港,是最好用功的時節因緣,在禪堂中鍛鐵成金,坐香、跑香、過堂、早晚課誦皆是鍛鍊。古人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打坐用功,要用一個「歇」字,保持覺性,最後妄想沉澱,一念淨心相應,就是正等正覺。 動靜一如露禪悅 解七茶會上,主七和尚勉勵大眾:打禪七,是無量的福報。經過七天的精進努力,找到路頭的,就路歸家,「堅住正念,隨順覺性」、「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在動靜之中保任這念心。經典記載,在娑婆世界精進修行一日一夜,勝過於極樂淨土為善百年。即使沒有悟到這念心,也要以堅固的信心繼續努力,同樣是功不唐捐。 現今世界紛擾動盪,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即是在心地上努力。透過大眾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護法護教,讓良善、清淨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所謂「心淨佛土淨,心安世界安,心平世界平」,心清淨、安定、祥和,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安定太平。 古德云:「只貴子知見,不貴子行履。」有正確的人生觀,就不會走錯路、走遠路。大眾經過七日精進禪修,對佛法有更深刻的信心。若能在日用中持續不斷地用功,時時覺照自心,念念清楚明白,如實修行,一路到底,必能發掘源源不斷的生命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