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本期主題:平常心







人生處處是春風

文╱普善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曲



  曾經看過一段趣聞:有個人被某家報紙誹謗,他的好友趕緊跑去找他,想安慰一番,他卻平心靜氣地反過來安慰好友說:「別理它!買報紙的人有一半不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那篇文章的人有一半不會去讀,讀了的人有一半會讀不懂,讀懂的人有一半不會相信,相信的人有一半是無關緊要的人。」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有許多人總是那麼輕易就發怒,尤其是當事情攸關到個人面子或名聲時,能以平常心淡然處之的到底有多少人呢?

平淡自是常

  未學佛時,不僅不知不識何謂平常心,更不知道如何將平常心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在當前競爭激烈、變化瞬息的社會,為人父母的我,過去在面對兒女的學業時,擔心的是成績,總是在分數上斤斤計較,由於過高的期待,以致常用權威性的口吻對孩子作不合理的要求,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不言可喻。自從學佛修行發慚愧心之後,無明火漸漸不易生起,開始懂得以平常心看待兒女的教育,用關心代替擔心,因為擔心只是多餘的折磨;開始用商量代替權威,因為權威是不智的手段。在懂得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之後,親子關係隨之改善。

  在職場中與人相處,也儘量以「與人為善」、「以和為貴」作為自己在為人處世上努力的原則。透過平日的薰修,將佛所說世間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多加思惟之後,更加懂得本著平常心做人做事,不刻意追求、不爭功諉過,依「老二哲學」縮小自己,不強出頭;懂得成功不必在我,知所進退。因而,始終都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遇緣則有師

  曾經,由於自己修行功夫不夠,在道場中與師兄們共事時心生我執,因彼此意見不合而陷入互相爭論對錯的泥淖中。事後,思惟法師平日的教導,體悟到:一旦心有所執,不論有理無理,皆是煩惱、皆是苦。於是,主動向對方釋出善意,緩和了尷尬的氣氛。自己也慚愧當下覺性不夠,無法馬上生起古人張英「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廣大心量。

  感恩三寶住世,感恩法師苦口婆心的勸修,讓我看到自己身、口、意業的不圓滿。所謂「遇緣則有師」,一切反省都顯示自己今後更要向內檢討、改過遷善,時時照顧好這念心,讓這念本具的慈悲心、智慧心返本歸源!

  學佛前,因不明白佛法的道理,常起顛倒妄想,所以心中煩惱不斷。學佛以後,佛法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及為人處世的方法,有了智慧的觀照,不再迷執,能夠看破、放下,心也就慢慢地清涼自在了。在日常生活中,對於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自然知所取捨,並懂得知足常樂,徹底落實中台四箴行「敬、慈、和、真」,人格、道德與生活品質自然獲得提升。

  有了正確的知見之後,便能保有一顆平常心。能做到逢苦不憂,遇樂不喜,就不會在人我中分別,患得患失,因而達到「八風吹不動」,那麼,人生處處是春風,處處是淨土,處處是好山好水。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