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本期主題:平常心







花落雖頻意自閒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聰法師



  當我們的心沒有煩惱,不為外境所動搖,遇到順境時不驕矜自喜,遇到困境不悲傷憂愁,始終保持怡然自在的心情,就是平常心。

  宋朝無門慧開禪師有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每個人對外在的事物感知不同,情緒也常隨著外境改變而起伏不定,諸般煩惱由此而生,這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擁有一顆恬淡自適的心,不知道人生的好時節,就藏在我們的平常心當中。

生活中的平常心

  現今社會瀰漫著功利、實利主義,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學生為了名次、成績,競爭昏天暗地,失去了讀書的樂趣,更遺忘了讀書的意義;父母基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不斷地灌輸孩子功名思想,卻忽略了道德修養的培育;上班族為了提升業績,彼此勾心鬥角、錙銖必較,為了名利與欲望,朋友間反目成仇,爭奪得你死我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親疏之分,只有對親密的人才關懷呵護,對於生疏的人則淡漠以對。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來自於沒有平常心。

  學生面對課業,要有「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讀書重要的是將所學的觀念與知識,實際運用在生活中,在遇到困境、難題時,能以這些資糧,讓自己度過難關。

  父母面對子女的學業,應視能力而要求,並非一昧地追逐高分,和他人的子女一較高下。比起學歷,父母更應重視子女的品德。孔子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家庭教育的重點,就在於品德的教化。比起學識涵養,道德修養更為重要,因為這是人倫的基本原則。

  在職場,除了實踐「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之外,還要相信因緣果報的道理。事業的成敗和自己的福報及過去種的因有極大的關聯。成功了,感謝眾人的同心協力;失敗了,反省自己是否計畫不周、不夠盡力、不夠為顧客著想……。事業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

  在人際關係方面,孔子曾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交友廣泛平淡,卻能在危急之時兩肋插刀;小人交友狹隘甜膩,卻會在危困之時抽身離去。君子的氣度和心量都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平常心的道理,就隱藏其中。

佛法中的平常心

  禪宗祖師云:「平常心是道。」佛法中的平常心,理上指的就是我們這念本具的清淨心,常於定慧之中,沒有煩惱、無明,任何時候都不被外境所轉,不為貪、瞋、癡三毒所障,不為財、色、名、食、睡五欲所惑,堅住正念,保持覺性。事上則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道世間一切有形相的事物,皆是四大假合、眾緣和合所生,沒有恆常不變的。了解一切事理都不離因果法則,就不會因外在事物的變遷及自身的遭遇而悲喜不定,這念心常處安詳自在。

  要達到平常心,必須經過事相上的磨鍊。儒家所謂君子五德為:溫和樂道、良善處世、恭敬行事、節制欲望、謙讓待人。能做到五德,離中庸之道也不遠了。再接再厲於心念上下功夫,先以善念制止惡念,再以捨念不執善念,日久功深,必能達到「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的平常心境界。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