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7 期 |
|
本期主題:平常心 |
沒有虛矯,沒有計較,行所當行,止所當止,心中坦蕩,無有負擔,就是《心經》所說「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的最佳註腳。 古德說:「平常心是道。」對於現代人來說雖是老生常談,但一般人的心始終在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當中,原應平靜無波的心水波濤洶湧,無法發揮物來物現的功能。孔子曰:「凡外重者內拙。」得失心愈重,心裡的壓力就愈大;壓力愈大,愈會亂了方寸,也就無法保持冷靜的頭腦與清明的心智。 莊子云:「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故能勝物而不傷。」這念不動不搖的心,必須從事上看破、放下,在理上覺照、覺悟。日常之中,凡事盡其在我,得失忘懷,淡泊自如,平常心即不遠矣! |
道在平常--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平而能常 得真自在 何謂「平常心」?「平」,我們的心要和天平一樣,依世間法來說,就是要公正;以佛法來講,不但是要公正,而且要不住兩邊。什麼叫作兩邊?有成就有敗,有得就必有失,有善就必有惡,有佛就必有魔,有內就必有外,有高就必有低,有遠就必有近……。凡夫的心時時刻刻都在攀緣兩邊,時時刻刻都需要外在的肯定;假使不受肯定,馬上就消極、悲觀,甚至於走上絕路。什麼原因呢?就是沒有平常心。 什麼叫作「平」?就是不落入兩邊。聽到別人的讚歎,不因此洋洋得意;聽到他人的毀謗,也不起煩惱,我們這念心就安定下來了,這念定心就有智慧、就有定力,這就是平常心。 什麼是「常」?現在聽聞佛法,遇到人家毀謗自己,可以忍得下來;遇人讚歎,我也不高興,好像是做到平常心了,但是,不常。怎麼說呢?今天做到了,說不定明天又忘記了,這就是不常。在順境時做得到,在逆境時又做不到了。儒家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就是這個道理。大富大貴的時候,我們這念心要自在;貧賤之時,這念心還是要自在。這個自在是安住在平常心而來的,平常心才是真正的自在。 我們這念心達到「平」、達到「常」的境界,這念心就像一潭止水一樣,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這潭止水沒有波浪,這面鏡子當中沒有一點塵垢。這念心當中沒有煩惱,不患得、不患失,面對外在的境界時,這念心都是在理智、在定力、在慈悲當中,這就是平常心。 腳跟點地 道在平常 能夠把平常心保住了,進一步就要發菩提心。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如古人說:「今日座上客,明日階下囚。」什麼原因呢?因為物質生活始終是不長久的。假使我們能夠明白菩提心,了解在物質生活以外,要保持當下這個平常心、平靜心、慈悲心。有了過失,經常檢討反省,時時起善念。這樣一來,心就清淨了、心就愉快了。由物質生活邁向了精神的世界。這念心是絕對的,不需要他人來肯定自己,這念心始終都能存在,這就是菩提心。 理上發了菩提心,時時刻刻都要安住在菩提心上,白天是如此,晚上也是如此;順境是如此,逆境也是如此。在佛法上來講,就屬於修道位了,明白道就是這念菩提心,假使這念心起了煩惱,馬上調整一下,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就屬於無為法,這就是佛。平常心不起染污,清淨心、智慧心就是佛。 禪宗祖師說「腳跟點地」,是什麼意思?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要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不要好高騖遠,道就在平常當中。吃好的,我們這念心知道是好的,不要起貪心;菜不好吃,知道不好,不要起瞋心,始終保持平常心,這就是腳跟點地。克己以嚴,對人以寬,這就是腳跟點地。否則,悟了道,就目空一切,看不起別人,這就是腳跟沒有點地。悟的境界很多,真實的境界是無得無失,平常心就是道,每個人都有,沒有哪一個人沒有。要悟到「不起凡夫染污心」,這就是佛心,就是覺性,每個人都有。雖然每個人都有,但悟後起修就不簡單了,要如龍養珠、如雞孵卵,沒有經過這一番修持,還是在生死、苦惱當中。 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佛法就是在日常之間,平常心就是道。平常心說來容易,但是安住在平常心不是簡單的事。日常生活中,我們這念心要能作主,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做事,心就在做事;上班,心就在上班。以佛法來講,人在誦經,心就在誦經;人在打坐,心就是在打坐。這念心始終沒有第二念,這樣才真正達到「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假使真正能夠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學生的心在學業上,學業必然成就;上班的人,心在事業上,事業就能夠成就;修道的人,心在道業上,就能夠成就道業。「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道就在平常,悟到了平常心即是道,就能真正了脫生死,得大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