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6 期 |
|
本期主題:在細行中覺醒 |
如實觀照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庾法師 所謂「見微知著」、「一葉知秋」,是指看到微細處便可知其背後所代表之意義。看到落葉,就知道秋天到了;比喻從細微的言行舉止,就可以推知一個人內在的品德涵養和禮儀修持。修行人不僅應有三千威儀,更要有八萬細行。 細行,是在微細處的行持。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飯之間,一切行為都能謹慎、恭敬以對,細心而不粗糙、粗暴。有威儀、有細行,所代表的是覺性時時刻刻存在、分分秒秒彰顯,言行合於法度禮節,進退住止隨順時節因緣。儒家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因此,細行就是覺性,覺性即是道。 細行與修行 進一步分析,細行也是慈悲心。例如,回寮房時,輕輕關上房門,不打擾鄰居的安寧。 細行也可以是恭敬心。例如,上課時為教授師準備茶水,注意水溫不過冷或過熱,水量不多亦不少。 細行,也是持守戒律。如遵守學院規定、禪七保持禁語,以及不犯身口意三業等。 細行,也可以是布施。如使用公共設施時,能禮讓他人。 用心想想,其實細行就是修持六波羅蜜,細行就是覺性現前,通一切時,遍一切處。若能心細,則晝夜六時恆常吉祥。 細行與慎獨 細行,更不分人前人後,隨時表裡一致。所以,儒家強調「慎獨」的功夫,獨自一人時,更要謹慎自己的心念。《中庸》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在所謂「不睹、不聞」處,唯有細心、細行,才能深刻省察、覺醒;如果心存粗糙、覺性昏昧,就容易在不睹、不聞處放任私欲與習性,修行也就容易偏離正道。因此,對君子來說,沒有比隱暗之處更明顯可見,也沒有比微細之處更顯現無遺。君子透過這樣細膩、深刻的涵養功夫,就能成就觀察縝密、明察秋毫的智慧,與修行者觀照起心動念的道理是一致的。 由此可知,愈是平常、不起眼的小事,如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表情,或是無心的一個小動作,愈是修行最實在的下手處。 凡夫眼高手低,揀擇輕重、大小,所以修行總是浮淺而進進退退;佛菩薩不捨一切小德小善,所以能眾流歸海,既深且廣,覺性遍一切處而光明朗耀。子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對於平常的德性,努力實踐;對於平常的言語,謹慎檢校。古德云:「能矜細行,則性真日篤;能謹邇言,則情偽日遠。」又云:「庸德自肯行之,則成就大德;庸言不能自察謹之,則成大害。」 修行,從來沒有離開生活的點滴,懂得在見聞覺知處下手,微密觀照威儀細行,不揀擇輕重大小,不昧人前人後,始終如一,必能從二六時的細行中真正覺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