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6 期 |
|
本期主題:在細行中覺醒 |
細行與覺性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梧法師 一顆蘋果在樹上成熟、掉落到地上,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引起了十七世紀科學家牛頓的注意與好奇,進而發現萬有引力;二百多年以後,科學家憑藉著牛頓的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研發出宇宙火箭,使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處處留心皆學問 不同於世間人對日常生活抱持著習以為常的態度,牛頓對事物保持著敏銳的注意力和觀察力,才得以發現和找出科學定律。不僅科學如此,人生亦是如是,在不斷的觀察、執行、檢討與改正之中,從錯到對,從粗到細,才能夠成長和進步。 《法句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古德亦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細行,是萬善圓彰的根本,也是成就事業及道業的基石,如果不從「小」養成,於微細處著眼,卻希望這一生有所作為,無異捨本逐末,難以達成。 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從早上一睜開眼睛,一直到晚上養息為止,無時無刻不是學習及自我提升的機會。《尚書》云:「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從因果法則來看,假使不知道把握每一個當下,忽略細微之處,不從細行下手,要想成就圓滿高尚的品德,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道宣律師所撰寫的《續高僧傳》卷二十五記載,北齊時代的梁州薛寺,住著一位僧遠法師,為人不修細行。一天晚上,夢到一個巨人對他厲聲喝斥道:「你是一個出家人,面目竟然如此,為何不去拿鏡子照一照,豈可隨意而行?」天亮了以後,僧遠法師從洗臉盆的水中,看到自己眼邊烏黑,以為是汗垢,便用水清洗,沒想到眉毛跟著完全落盡。僧遠法師不禁深自悔責。從此,他改變陋習,弊衣破履,日中一食,長坐不臥,早晚課誦勤加懺悔,時常悲淚交流地悔過。經過一個月以後,巨人又出現在夢中,笑著對他說:「知過能改,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現在,我決定饒恕你先前所犯下的過錯,從今以後,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僧遠醒來之後,遍身流汗;從此,面目開始變得紅潤,眉毛也長了出來,修行也更加精進,終於有所成就。 時時用心皆修行 有人會認為:「要做大事,就要不拘小節。」或許,這個理論在世間上是暫時可行的,但是,從修行和佛法的角度來看,「沒有前前,就沒有後後」,不種下出世成道的因,就無法得到解脫生死、菩提涅槃的果。因此,平時就要在身口意三業努力,依照佛陀的教法,修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由事入理,藉由收攝平日的言行舉止,於二六時中保持覺察、覺照,返照自心,最終一定可以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倘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忽略了最基本的四威儀或是日常的細行,不僅道業無法增進,也會引發他人的譏嫌。 明朝的蕅益智旭大師,針對此一問題曾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空論》提到:「輕忽一切毗尼細行,輒云:大道不拘小節,大象不由兔徑。豈思如來大聖,法中之王,而著衣持,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儀,曾無稍異,故知全事即理。……蓋一切毗尼,無非佛行,安得名為兔徑小節,既是不遵佛行,豈名大修行人?」是以,值此末法時代,修行更要以戒為師,不管是出家或是在家,從細行做起,保持正念在前,日久功深,定有所成。 《大乘起信論》云:「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換言之,凡夫及修行之人,若欲悟佛境界,須由粗相向細相邁進,改粗心為細心。 所謂「萬法唯心造」,眾生的心念「不知不覺」都會表現在言語和行為上,也因為眾生「不知不覺」的造作,產生種種不同的果報。修習細行的目的,正是讓覺性時時刻刻現前,不忽視任何一刻在法上用功的契機,正如同禪宗參話頭法門,一念到底,綿綿密密,無有間斷,必有身心脫落、覺性現前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