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本期主題:在細行中覺醒







心細成就道果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綦法師



  古人云:「見微知著」,確實是一種人生的智慧。

  常有人說:「從一個人的寮房,就可以看出修行。」假使對於自己的住所不能保持整潔,表示面對自己的修行也是一樣散漫。清朝末年,日本著名海軍司令在參觀了清朝的北洋艦隊後,發現自己手上戴的白手套竟然髒污不已,研判清朝海軍的紀律不足,表面的船堅炮利只是紙老虎的假象,因而放心與清朝一戰,果然,於黃海海戰之中擊敗比日本強大的清朝海軍,帶領日本進入列強的行列。

誠於中 形於外

  世間的一切,不離因果的法則,而要能洞徹當中因果的關係,正要從細心入手。因為心細,才會有敏銳的觀察力;由於心細,也才能思惟出箇中因果及背後不為一般人所知所見的深遠影響。

  修行,就是由凡夫邁向佛道的過程,凡聖之別,就在於對心性的體悟淺深。平常沒有收攝身心的凡夫眾生,往往心浮氣躁,行住坐臥無威儀可言;修行人在戒律的規範及禪修的導正下,慢慢地收攝身心,使六根不易向外攀緣,因而身心平靜祥和,舉手投足之間自能產生攝眾的威儀與氣質。舍利弗尊者尚在外道修行時,便因馬勝比丘的舉止威儀而攝受,並在馬勝比丘的引導下,成為佛陀的大弟子。可見,對於心性體悟的深淺,自然會表現在外在的行為上,因此,《大乘起信論》云:「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


養細行 顯覺性

  然而,身心是相互影響的,在修行過程中,要從約束身行入手,而在心性上真正下功夫。古人云:「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施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就是要學人在日常的行住坐臥當中,都要提起覺性;從舉手投足之間入手,讓覺性現前,進而在收攝六根中用功。能在動中磨鍊、收攝身行,在靜中養成時,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古人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都是在精進中成就,唯有腳踏實地才是不二法門。從培養細心而提起覺性,由提起覺性而保持正念,如此用功下去,才能真正了卻生死大事。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