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4 期 |
|
中台廣傳 |
中台山博物館落成大典 文/編輯部 中台山博物館於十月三日上午十時,隆重舉行落成開館大典。開館首檔特邀浙江省博物館聯展,同時展出「地涌天寶──浙江省博物館珍品特展」及「化世瑰寶──中台山博物館佛教文物展」。落成大典中,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夫人蔡令怡、立法委員郭素春、浙江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浩、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等兩岸人士共同參與盛會,齊為中台山博物館揭幕。 本寺在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的帶領下,多年以來致力於佛法藝術化的推動,希望藉由佛教藝術與歷史文化的展現,達到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作用。從靈泉至中台,善信檀越自海內外各地熱心捐贈收藏文物。歷經二十餘年的籌備,中台山博物館終於隆重開館,常設展展出二百多件佛教文物精品,展品年代從西元一世紀犍陀羅時期到清代,前後長達千餘年,讓大眾親身體驗佛教藝術之美。 「地涌天寶──浙江省博物館珍品特展」展出五代吳越國時期的精美文物,包括雷峰塔遺址出土文物、浙江省境內所藏二十餘座阿育王塔、敦煌藏經洞寫經與江南地區經卷等,共計一百一十件文物,為浙江省博物館歷史上規模最大、珍品最多的佛教文物出境展覽,展期至明年三月十四日為止。 十方雲集慶落成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表示,中台山博物館落成開館,不僅是台灣博物館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兩岸佛教界與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本次展覽是浙江省對台文化交流史上規模最大、精品最多、展出時間最長的佛教類文物展覽。一共展出浙江博物館珍藏的一百一十件雷峰塔遺址出土文物和與雷峰塔相關的文物珍品。其中特別引人矚目的二件文物,是二○○○年於雷峰塔遺址天宮出土的「五代鎏金純銀阿育王塔」,以及二○○一年於雷峰塔遺址地宮出土的「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展覽名稱訂為「撫慰心靈的藝術」,一方面體現中台山博物館創辦人 上惟下覺大和尚推動佛法藝術化的願心,一方面也顯出浙江省博物館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 行政院院長吳敦義夫人蔡令怡代表吳院長前來祝賀,並表示:中台禪寺是南投的佛教聖地,也是世界各國人士參觀台灣的必遊景點,普台辦學教育成果亦是大眾有目共睹的。此次博物館落成,同時展出浙江省雷峰塔精美文物百餘件,讓台灣人民得以就近欣賞中國歷史文物之美。感謝 大和尚對佛法、教育及歷史文化的貢獻。 立法委員郭素春代表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及浙江省委常委暨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祝賀中台山博物館落成大典圓滿成功。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特發賀電表示:八月份前來中台參加普台高中落成大典,深為 大和尚的慈悲、創新、濟世和注重教育、積極保護民族文物之精神所感。此次博物館落成,特贈根雕作品「達磨祖師像」作為開館賀禮,由立法委員郭素春代表致贈。郭立委表示,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本是一家人;兩岸開放三通之前, 大和尚即積極搭起兩岸宗教、文化的橋樑。郭立委並肯定 大和尚所提倡的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實為教育部推動有品運動的最佳典範。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表示,佛教文物豐富了佛教藝術,亦見證了佛教歷史。中台禪寺為當今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中台山博物館有良好空間設計、展場環境與高科技設備,文物的分類也相當專業,種種呈現令人感佩。 台灣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林保堯表示,中台山博物館是全世界第一個以佛教文物為主的博物館,不但提供學術單位研究機會,亦是人們心靈休憩的聖地。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陳清香表示,中台禪寺的落成開拓了佛教建築的新紀元,不到十年時間,又建設了中台山博物館,使中台禪寺成為佛教藝術的重鎮。中台禪寺護法總會總會長李祖原指出,中台山博物館內的佛教文物精品,集唐宋佛教藝術最高水準之大成,不僅在材質、神韻方面表現出色,更傳達心性之理,達到淨化人心之功效。 中台禪寺導師、中台山博物館創辦人 上惟下覺大和尚首先宣讀法語:「博物新館慶落成,啟開兩岸和平門,館藏文物皆瑰寶,普化世間放光明」,接著表示:中台山博物館在信眾的熱心捐贈下,匯集散布世界各地的歷代佛教文物,不僅為佛教歷史的見證,更增加大眾對佛法的信心。在中秋節歡慶落成深具意義,文物照耀古今,無時空限制,如同月光既照耀台灣,也照耀大陸和全世界。兩岸文物聯展,帶來了希望與功德,希望大家將歡慶落成的這份喜悅,帶到家庭和社會,時時保持平靜、安詳、自在之心,建立和諧世界。 落成大典結束,即開放與會大眾參觀博物館。開館當日,湧入近一萬五千人次親睹千年珍品的丰采。特展現場並重現雷峰塔地宮遺址,讓大眾彷彿回到歷史現場,體會當年吳越國王錢俶崇佛護法的用心。此外,更配合「大家一起來造塔」活動,讓觀賞者在祈福卡上寫下心中的願望,感受當年吳越人民造塔祈福的虔誠心情。 藝術化世淨人心
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員陳平特別以「法寶瀝墨寫輝煌」作為演講主題。她表示,佛教經典在歷史上經歷了口誦、手寫、印刷三個時代。當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藝術的開展,不管是藉由紙筆來書寫佛教經卷,或者以木刻板重印佛經、以墨來重拓的刻本佛經,在在顯示佛教經卷與筆墨有不解之緣,並逐漸被保存、流傳下來。 此次浙江博物館借展的佛教經卷,主要以敦煌寫經、江南寫經、佛教文物刻本及宋版佛經為主。陳平除了介紹中國各朝代寫經、刻經背景外,也針對藏品形式、特色與大眾分享。清代時期的敦煌,除佛教文物外,因陸續發現敦煌遺書(包含經濟文書、讞文、詩詞小說、畫像等),被譽為中古時代學術的海洋及百科全書,與殷墟的甲骨文、漢簡及明清的宮廷大案,並稱為近代中國四大文獻發現。再者,隨著唐代佛教愈益發達,手寫佛經已遠遠供不應求,民間開始應用新興的雕版印刷術複製佛經,出現雕印精美、圖文並茂的刻本佛經。到了五代時期,更從民間走向官府,由吳越國王錢俶開官府大規模印經活動之先河。會中,大眾聆聽詳細解說,對於中國佛經發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黎毓馨則演說「雷峰塔的發掘與阿育王塔的研究」,講座中將雷峰塔遺址出土遺物分為石刻、佛教器物和建築構件三大類介紹。展現雷峰塔第一手考古發掘資料與實物,並客觀呈現出文物的時代特徵。雷峰塔為五代時期吳越國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髮舍利」所建,塔壁圍砌《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石刻,造塔之時,奉入兩座銀阿育王塔,並有眾多佛教造像與稀珍供養物。 五代吳越國王錢俶效法印度阿育王造塔奉佛的善行,二度造八萬四千寶塔,均為金屬小塔,用以藏經卷或瘞埋舍利之用。實物在浙江、福建等吳越國故境屢有出土,目前約有五十座,其中十座散落在日、韓兩國。講座中,特別介紹目前僅見的兩座銀塔,一為雷峰塔地宮出土,內奉佛螺髻髮舍利的銀鎏金阿育王塔;一為此次特展展出的天宮出土內置金舍利瓶的銀阿育王塔,皆為吳越國王錢俶專為雷峰塔所特別製作的。阿育王塔是吳越國王錢俶畢生崇佛的體現,是五代吳越國歷史的縮影,亦可作為極具浙江地域特色的佛教文物代表作,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此次特展展出吳越王及民間造阿育王塔二十餘座,為台灣首次大規模對阿育王塔的集中展示。 傳世文物,記載著歷史的軌跡、文化的遺存、藝術的精粹;而佛菩薩悲憫無盡的慈顏,橫亙古今,迭經災變,始終一如地淨化與撫慰著人心。中台山博物館的落成,讓歷代文物、藝術瑰寶,穿越時空的長廊,引領大眾悠遊於佛教歷史,親入佛教藝術的堂奧,體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無法言喻的感動,等待一切有緣眾生的親身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