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23 期 |
|
中台廣傳 |
中台禪寺九十八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本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於七月三日至七月十日舉行,海內外人士共九百四十人參加。 七月三日下午四時,住持見燈和尚於五樓大禪堂主持灑淨及起七儀式,場面靜肅莊嚴。起七茶會中,住持和尚提示禪堂規矩及生活公約,讓學員們在清淨、安寧的環境中,放下萬緣,心無旁騖地專注用功。茶會中,住持和尚並為大眾開示趙州茶的意義及打禪七的目的。晚間八時,正式起香,住持和尚教導靜坐的要領、行香的方法及數息觀。 翌日上午九時三十分,住持和尚為大眾傳授八關齋戒。律云:「戒是定之體,慧乃定之用。」學員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為七日禪修增益殊勝功德。隨後,由中台男眾佛教學院院長見桅法師講授八關齋戒。除了戒文釋義之外,見桅法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靜坐的要領、數息觀息等法門,以及善調身心的重要性。見桅法師並以〈達磨二入四行觀〉中的「理入」,以及六祖大師度化惠明的一段公案,闡明禪門頓教義理。 住持和尚於開示中開宗明義指出,一切方便皆是契入本心本性的助緣,修行最重要的是明心見性。因此,禪七期間直截了當安住心性,修中道實相觀。聽法的這念心時時刻刻存在,保持清楚明白,即是安住。這就是心地法門、圓頓止觀,也是修行的真正目的。 世間萬法皆是生滅變異的無常現象,唯有本具的覺性才是不生滅、不動搖的。無明、妄想,如空中之花、水中之月,不需理會,任其來去。依照永嘉大師〈四料簡〉:「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的原則來用功,這念覺性不離當下,時時刻刻存在,就是理入,就是轉識成智、正本清源。悟到這念心,就找到了活水源頭,一生受用不盡,生命就會很有價值、很有意義。 禪宗祖師說,不迷就是悟。建立正確的觀念、知見,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了解道理只是知道,必須知行合一,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悟道有如初一的月亮,悟了之後,仍需時時刻刻保持覺性的存在,此即「保任」。煩惱、無明減少了,雲開月現,自性的光明就會逐漸顯現。而按照心真實的相貌、規則來安住,就稱為「隨順覺性」。
信,有正信和迷信之別。假使沒有信心,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所以,信仰宗教必須要有智慧的信心;沒有智慧的信心,就是盲從,就是邪信、愚信、迷信。所謂智慧的信心,不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所信仰的道理才禁得起時代的考驗。 世間萬法離不開因果的法則,無論是學業、事業、道業,都要從因地做起,有因必定有果。因此,學佛第一步要正信因果。現在因,未來果。現在對治煩惱,將來的果報就是解脫果、如來果、無上菩提果。 陶淵明詩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每個人心當中都有菩提苗,但一般人多半都在妄想、昏沉、無明當中,因此,必須要對治。心當中覺悟了,就有了鋤頭,能把心當中的無明雜草除掉。禪七,就是悟佛的心要。這念心不但不動不搖,還要清楚、明白、作主,這就是佛的心,就是定慧等持。 第二,要正信事理。打七,是事;依據善知識的開示用功,心清淨了,好香現前了,就是理。理,就是菩提心、無為心。無為心現前了,就能成道證果。 導師以永嘉大師〈證道歌〉:「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強調事理一如的重要性。每一個法門都有事、有理,無論修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念頭在活動。有念,就是生滅,就是世間;無念,不生不滅,就是出世間。 現代人主張高EQ,佛法強調不但要善調身心,還要能作主;不但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要更進一步控制自己的心念。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修善止惡。進一步,不但惡念不起,連善念也不起,因為這念心是清淨心、無住心、真空心、妙有心,《六祖壇經》所說「有念念成邪,無念念即正」,就是這個道理。 導師於開示中以撫尺敲擊香案,令大眾明瞭聞性並不因聲塵的有無而生滅,說明自性不生不滅的道理。除了正信因果、正信事理,還要正信人人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明白這個道理,就算是理上開悟了,方向正確了。在禪堂裡是「靜中養成」;出了禪堂之後,就要「動中磨鍊」,在日常生活中磨鍊自己、提升自己、淨化自己,看看這念心禁不禁得起境界的考驗。因此,修行沒有別的,就是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一條菩提大道! 無論是初學或老參,依循著禪七的行程及用功的法門,浩浩境風不再為擾,妄想和散亂逐漸歇下,清明之心初露曙光。追求物質化的世代,導致精神文明的衰弱,即使是環境保護、個人養生,仍是物質層面的努力;佛法強調「萬法唯心造」,明白這念心,才是真正的心靈環保、心靈養生。八天當中,學員們藉由覺察、覺照的功夫,為自己的心靈把脈,為人生進行徹底的改造,讓自己走向真正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