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佛法小常識








幢、幡、蓋

文/編輯部


  夏安居報恩藥師法會期間,五樓大禪堂四周懸掛著眾多的幡與蓋,令壇場莊嚴無比。幢、幡、蓋這三種法器,令人第一個聯想到的便是諸佛菩薩及天人,事實也是如此,這三者通常被列為佛菩薩的持物及供養具,也就是一般用以莊嚴道場及佛像的陳設供物,以下介紹其內含意義及典故。

一、 幢與幡

  梵語dhvaja,音譯為「馱縛若」,名為幢。另外,梵語Ketu,音譯「計都」,稱為幡(或旛)。幢與幡兩者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差別,皆為旌旗之屬,但若以形狀來區分,通常圓桶狀者稱為「幢」,長片者為「幡」。

  《大日經疏》云:「幢但以種種雜綵標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號,如兵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以為三軍節度。」由此可見,幢與幡兩者形態大小略同,惟特別強調幡與軍旗之關聯,如王或將軍於旗上加種種動物印記;佛菩薩所用者,即附以印有表諸佛菩薩之垂飾。

  另外,依日本高田修所譯之巴利語《本生經》所載,幢幡均為軍旗,謂王、將軍以軍旗之幢,統軍向敵,而在佛教中則象徵佛陀以智慧之幢,抵禦一切煩惱魔軍。故「幢」象徵摧破煩惱之義,且為莊嚴具,用以讚歎諸佛菩薩或莊嚴道場之用。《法華經》卷五云:「一一諸佛前,寶幢懸勝幡。」即是以相表法之例。

  就形態、材質而分,頂端上安如意寶珠者,則稱寶幢、如意幢、摩尼幢;而密教中以灌頂三昧耶戒場所用之幡,亦稱作幢,為竿柱高高突出之旗。此外,上刻有經文的八角形之石柱,稱經幢,盛行於中唐至五代遼金時期,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現仍存於河北省及河南省等處。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佛塔)中……於幢等上,或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幢等上塵落在身上,天帝,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餓鬼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外,造幡有降魔、延壽、植福種種功德。如《撰集百緣經》卷七之「布施佛幡緣」中提到,過去毗婆尸佛世時,波多迦比丘為佛造長幡,以此因緣,得於九十一劫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於天上、人中受生,常有幡蓋覆蔭其上,受天之福樂。《灌頂經》中則云,造幡獲福,離八難之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造五色神幡,並燃燈不熄,能脫離病苦,延續壽命。

  歸納起來,幢與幡有五種象徵意義:供養諸佛尊天菩薩之用、降魔、初期佛教教團的記號、象徵諸尊威德、以之供養可證菩提及獲功德。《華嚴經.十回向品》中可明見之:「菩薩摩訶薩淨心信解,以如是等無量幢幡,或施現在一切諸佛及佛滅後所有塔廟,或施法寶,或施僧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謂:『……願一切眾生建高顯幢,然智慧燈普照世間;願一切眾生立堅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業……願一切眾生具足無量寶莊嚴幢,充滿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

二、 蓋

  蓋,梵語chattra,巴利語chatta,乃遮日防雨之傘,又稱傘蓋、笠蓋、寶蓋、圓蓋、花蓋。

  相傳我國古代神話中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如花狀之物出現於黃帝頭頂上,故後世帝王所用之傘,別稱華蓋。又密教修法中,用於灌頂之傘蓋,亦有於上懸佩花鬘之作法。佛教建築中,如經幢、石塔之頂上,有雕刻精細如傘狀之蓋,稱華蓋,又稱寶蓋。

  《法華玄贊》曰:「西域暑熱,人多持蓋,以花飾之,名為華蓋。」印度位處熱帶,彼國人日間在屋外時,多以蓋遮日。蓋,依形狀可分二種,一般多見柄附於內部中央者,亦有柄附於外面上部之懸蓋,稱天蓋。後世作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座或高座之上,而成為佛殿之莊嚴具。

  《法苑珠林》卷二十五記載了一則關於幡蓋的公案,釋迦牟尼佛五百弟子中有兩個須菩提,其中一位出身於王室,名叫天須菩提,另一位出身於長者家,即解空第一的長老須菩提。天須菩提,過去五百世中常生天上,於如來出世時,下生人間王室貴族,衣食自然從無匱乏,佛觀其因緣成熟,便度出家。然而,天須菩提出家後,非常不習慣僧團中的蔽衣粗食、生草床蓐等粗陋從簡的生活環境,於是心生退悔,急欲向佛告退還家。

  這一天,佛受波斯匿王之請正好不在精舍,只留阿難尊者,天須菩提便向阿難訴苦。阿難得知,勸其再留住一天,並答應天須菩提,會將他的住處重新裝飾一番。於是,阿難慈悲地將自己過去在王家中的種種莊嚴座具、幡蓋等,以香塗、花飾重新打理一番,天須菩提便歡喜地留了下來。由於這樣的因緣,天須菩提身心安定,於當天夜裡靜坐入定思惟四諦,證得阿羅漢果,得六神通,快意自在。佛得知此事後,告訴阿難:「有兩種衣,一者可親,一者不可親。假使臥具、衣服可令增益得道,親近使用就無妨礙;若是因此而損害道心,就不宜親近使用。因此,萬法本身沒有過咎,只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才顯出差異啊!」

  「幢、幡、蓋」三者所象徵的意義是相當殊勝的,正猶如佛法以戒、定、慧來嚴飾行者的身和心,調伏我們粗陋的惡習,以此自行,復能利他,並莊嚴了菩提之道,最後真正達到萬德齊備、依正莊嚴的無上佛果,照見本具清淨法身的常寂光淨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