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本期主題:自信不離自性







  現代社會中,整型風氣盛行,外表、衣飾,乃至名車、名氣、地位、權力、學歷……已然成為人們自信心與成就感的來源。然而,只有身外之物但心靈空無所有,一旦失去了這些,就真的是一無所有了。您,是否仍在汲汲追求?

  自信心,能幫助一個人更成功、更快樂。但,真正的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自信,來自於對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的能力,卻不因此而陷入驕傲或自卑的泥淖。本期主題,帶領大眾一同探討自信的真義,發現人生真正的財富!



自性中真自信--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眾生經常迷失自我,把假的當作真的。所謂「假」,就是身心的假相,眾生執著外在假相,如:美醜、胖瘦、高低……因而起了種種煩惱。現在有很多人愛漂亮,找外科醫生整型,隆高鼻子、割雙眼皮……這些是沒有用的。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要從因上努力,修一切善法,增長福德,就能改變自己的相貌。在佛法看來,心當中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乃至於虛偽、狡詐──這些才是真正的缺陷,才是真正的斑點。如果把這些污點、斑點去除了,我們內心的良知良能,清淨的智慧心、慈悲心、恭敬心現前了,才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才是真正的美。

相由心生 從心改變

  有些人因為自己身體的形相不錯,或是有了智慧、本事、成就,心中肯定自己,看到別人都不如自己,無形當中產生一種優越感,看不起他人,慢慢地就產生了傲慢心。這一種心態,差不多人人都有,假使有了這種心態,就會為自己帶來煩惱,要趕快把這一個毛病改過來;如果這個毛病改不過來,始終是障礙自心。

  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長相不好,心裡面覺得很自卑,產生了種種煩惱。假使有了善法,不我慢、不慳貪;看到他人行善,經常讚歎人家,隨喜功德;不講刻薄話,處處以慈悲心關照他人。依照這樣去修行,心改變了,外面的形相也會改變。《金剛經》云:「無我、無人、無眾生,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要調伏自己這一念心,要用慈悲心、平等心,把我們的智慧、力量布施給社會,布施給大眾。以布施心、平等心來做人做事,心量廣大,心安定,煩惱也就沒有了。

  明白這個道理,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會為自己外在的形相而自卑。大家要了解,一個人的美,唯有從內心做起,淨化自己、美化自己,如此才是真正的美。

因上淨心 性德自顯

  在佛法來講,無論男女老幼,乃至於蜎飛蠕動,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有良知良能,人人皆可以成為菩薩,在儒家則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些都必須在自己的這一念心上來提升、淨化、充實。

  有些人認為自己不是學士、碩士、博士,又不會講經說法,就產生了自卑。要知道,六祖大師並沒有世間上的學問,最後還是開悟了,證明大字不識的人也能開悟。佛陀時代,周利槃特伽是最愚笨的人,最後也能開悟證果,就證明修行這一條路與學歷一點關係都沒有。

  佛法上所說的智慧,是指能夠知過、改過、慚愧、懺悔,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個智慧時時刻刻都在放光動地。這種智慧是般若的智慧、一塵不染的智慧。打坐時聽到什麼、見到什麼,都不理它,這就是智慧,這是因當中修行的觀行智慧。有了這念智慧心,這一生就能夠得解脫、證菩提。

  修行過程中,一個是學,一個是無學。學屬於方便門,有大慈悲心,多學一些知識、技能來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這是菩薩發心。無學,就是悟到本心,一切都是現成的,不需再學什麼。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即做學問是一個加號,時時刻刻都要增加,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學,過去所學的東西都會忘記;反之,修行就是無學,時時刻刻檢討反省,將煩惱當作垃圾丟掉、去掉,如果不去掉,心當中就是一大堆的煩惱、執著。

  學與無學是沒有衝突的,要了生死,就是在這念心上用功,到達無學的境界。

不增不減 不卑不亢

  悟到這個道理,就有了信心,知道這念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不會自卑,乃至於退失菩提心。雖然悟到道理了,但悟後還要起修、保任,否則容易產生貢高,甚至起大我慢,毀謗佛法。有了我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就成了增上慢人;反之,起了自卑,就沒有信心,做什麼都不容易成就。

  所以,修行要悟到這一念心,不但要悟,還要保任。保任就是要知道位次,要在日常生活上落實,「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腳踏實地往前走。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自大。修行就是要不卑不亢,為什麼?因為這念心是本具的。

  我們有生身父母,還有法身父母。法身父母,是指三寶啟發我們的法身慧命。法身,每一個人都有,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悟到這一念心,超越時間和空間,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功德、無量的神通妙用。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上才是自己,這才是真正自信的人生!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