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12 期 |
|
本期主題:心寬天地寬 |
觀心自在否
文/普宏精舍住持 見恆法師 有一天,大文豪蘇東坡先生去拜見佛印禪師,看到禪師正在打坐,他也就跟在旁邊學著打坐。一會兒,佛印禪師下了座,蘇東坡先生便趕緊請教:「禪師,您看我剛剛坐得怎麼樣?」佛印禪師微笑著說:「你坐得很好,像一尊佛一樣。」蘇東坡一聽,臉上便泛上欣喜之情。佛印禪師也接著問蘇東坡:「那你看,我坐禪坐得好嗎?」蘇先生靈機一動,便回答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坨大便。哈哈!」蘇東坡帶著笑聲離去。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將這番應對告訴蘇小妹。蘇小妹一聽,搖了搖頭,說:「禪師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都是佛,而你心中都是大便,自然看到的都是大便嘍!哥哥,這次你又輸了!」 心胸開闊 法界自寬 有一位精舍學員平時在市場賣菜,某日將青菜送來精舍供養時特別地高興,她告訴法師:「先生知道我學佛,但他的情緒起伏不定,如果當天生意很好,看到我就會很高興地說『阿彌陀佛』。但是,如果生意慘淡,看到我就會嫌東嫌西,甚至惡口相向,用台語罵我:『你是飯桶呦?手腳這麼慢!』每次我都會很生氣、很難過,乃至以不煮飯表示抗議。今天,先生又罵我,但我突然想起了這個公案,就回答先生說:『你看我是飯桶,但我看你是一尊佛。法師曾說,心中有佛,眼睛看到的都是佛。你心中都是飯桶,自然看到別人是飯桶。所以,我是佛,你才是飯桶。哈哈哈!』我開心地笑了,先生當下啞口無言。」中午,她很開心地煮了午飯,老夫老妻盡釋前嫌。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快樂,達到解脫,遠離煩惱,但大部份的人卻都在自尋煩惱。煩惱是此岸,解脫是彼岸。此岸和彼岸的距離,就在心念的轉換之間。心量小的人,常有憤怒、瞋恚、計較、比較、看不得別人好的心態。意念是如此,發之於口業,絕對不會口吐芬芳,反而常講兩舌、惡口之語。發之於身業,常與人不善,廣結惡緣,不但自己不好受,也常讓周遭的人烏煙瘴氣。 萬法虛妄 心量自開 有一位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小事生氣。她也深知這樣不好,便去請教一位禪師,如何才能讓自己心胸開闊。 禪師一言不發地把她帶到一座禪房中,婦人才剛坐下,禪師即刻將門鎖上離去。 婦人嚇了一跳,氣得跳腳大罵,罵了一段時間,禪師毫不理會。 婦人又開始苦苦哀求,禪師仍充耳不聞。 最後,婦人終於安靜下來了。禪師便來到門外,關心地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只怪我自己,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種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禪師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禪師又來問她︰「還生氣嗎?」「不生氣了。」婦人說。 禪師又問:「為什麼?」婦人回答:「氣也沒有用呀。」 禪師在門外嘆了口氣說道:「你的氣並沒消逝,還壓抑在心裡,遇到境界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說完,禪師又離開了。婦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禪師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平靜地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有值不值得的想法,可見心中還是有計較之心,仍有氣根。」禪師笑道。 婦人從窗口見到夕陽輝映著禪師的身影,問道︰「禪師,什麼是氣?」 禪師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看了許久,頓悟。答謝而去。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所執著的人或事物,最終都將灰飛煙滅,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了解這個道理,怎可不謹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古云:「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近之唯恐不及。聞一惡言,見一惡行,遠之唯恐不速。」意無善念不起,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行不為。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生活中充滿了良善之心,不再一味地怨天尤人,不再為小事斤斤計較,心量廣大,樂善好施,廣結人緣,心中滿是感恩。宋朝無門慧開禪師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好好珍惜每一個當下,不論走到哪裡,必定處處海闊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