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本期主題:學習承擔









家業與道業

文/普圓精舍、普行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尊

  
  結婚生子、成家立業,是大多數人必經的人生歷程,尤其在尚未學佛之前,更是將此視為天經地義的人倫大事。等到開始聽經聞法之後,才驀然了解「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原來修行才是究竟的解脫之路。那麼,在家居士如何在承擔家計、生兒育女之餘,同時兼顧道業?在艱辛而複雜的現代生活中,龐大的壓力往往造成夫妻的摩擦增加、關係疏離,加上個人主體意識過度膨脹,夫妻間時常為了芝麻小事互不相讓,久之,陷入「怨憎會」的難解習題中,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夫妻的這個學分,該如何修習?

選擇即承擔

  《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導師常開示:「人格成,即佛道成。」可見修行是不離開世間,不離開眾生,如果當下的因緣是在承擔家庭的責任、面對人倫關係的善惡因緣,那麼家庭不就是修行的道場?

  婚姻讓人快速成熟,艱苦婚姻的磨難,則令人早衰。有人勇敢地面對困境中的種種考驗,默默地承擔,期待早日走出風暴;也有人早早就棄甲曳兵,不戰而逃;當然,也有人讓自己耽溺於「受害者」的心境,怨天尤人,鎮日坐困愁城,無法自拔。

  然而不論是「承擔」、「放棄」或「逃避」,終究都是自己的選擇(除非身心已經無法作主)。選擇的當下,就是修行;選擇之後的行動,同樣是修行。無論如何,問題終究會有平息的一天,只是不同的抉擇,將導致不同的命運,所以選擇需要極大的智慧。在諸多選項中,「承擔」需要更多的勇氣、慈悲、智慧和定力。在考量是否承擔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需要加入許多價值和目的的評估、判斷,而形勢果真尚有可為?自己目前的定位何在?如何承擔?此中任一環節,無不在考驗著當事人。

隨緣了舊業

  而一切既然是自己的選擇,何怨之有?倘若選擇逃避,通常是因為缺乏勇氣,無法面對,既然沒有面對問題,怎能期待結果的改變。選擇放棄,是認定已經無可作為,不如另闢蹊徑重新出發,瞻望未來有更開闊的遠景,不是值得慶幸嗎?選擇承擔,是懷抱著希望,認為事情猶有可為,不是更應該「歡喜做,甘願受」嗎?《達磨二入四行觀》中的報冤行說得很透徹:「……是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所以要「甘心甘受,都無冤訴」,才能解冤釋結。

  俗話說:「夫妻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原宿債,討債、還債,有債方來。」那麼就一個佛弟子來說,尚且需要提醒自己在每個因緣中消業轉業,吃苦了苦,以免在愛恨情仇的糾結中,舊仇未解另造新殃,成為永世的牽絆。再者,如何在承擔中做到不求回報,也是重要的課題,否則境風一來,很快就會倍感挫折,無力前行。這些都是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俗諦」,說易行難啊!

處處是道場

  除了俗諦之外,還要有真諦作為後盾,因為無論面臨任何困境,「空觀」都是心靈最好的休歇處。經常誦讀《金剛經》,並思惟「無住生心」和「緣起性空」的道理,體解一切苦痛皆由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而起,煩惱瞬間就轉為菩提;靜坐更是每日必行功課,讓所有的妄念在出入息間沈澱銷融,進入一個無比清涼自在的心世界。

  如何在生活中達到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心念經常清楚明白、處處作主的中道實相狀態,是個最大的挑戰,卻也是讓問題迎刃而解的上上藥方。莊子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當心鏡明鑑無礙時,遇事自能適度承擔,隨緣任運,不拒不迎,圓融無礙,否則將自詒伊戚,得不償失!

  能夠將空、假、中三諦圓融,不就是最高的佛法?婚姻路上,乃至人生,處處無不是修行的道場!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