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本期主題:善方便









深心平等度群生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縷法師

  
   《增一阿含經》中有這麼一個公案:一位比丘很久沒有見到世尊了,因此決定前往世尊教化的地方。一路行來,甚感疲憊,便暫時於樹林下安禪靜坐。此時,優填王偕同夫人及五百名侍女至林中打獵,正好遇見這位比丘,即命令道:「趕快為我說法!」優填王心裡想的是:「如果為我說法,我就供養你一輩子;如果不說,當下就殺了你!」然而,這位比丘始終默然。幸而樹神適時變現鹿群,優填王便捨比丘逐鹿而去。

  比丘見到世尊後,世尊問他:「優填王希望你為他說法,你為何不說呢?」比丘回答:「此王凶暴無有慈心,不與佛法相應,因此不說。」世尊語重心長地開示道:「衣服髒了需要清洗,人的心染污了,更需要佛法洗滌塵垢。因此,當以方便,行慈悲喜捨度化一切眾生。」這就是佛陀不捨一眾生的悲懷,也是有教無類的精神。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善惡賢愚,都不能捨棄以平等心度化眾生的任何因緣。

  眾生困於生死海中,莫不想從中尋求解脫,佛法的真理就像黑暗生死海中的燈塔;但是,佛法對某些人來說,似乎太深廣、太難行持,於是趑趄不前,始終無法踏入這座寶山。實際理地,雖不立一法,佛事門中,卻不捨一法,殊不知佛法三根普被,一旦得入佛法大海,汲引一滴即可受用無窮。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能夠解救二十一世紀災難的,唯有中國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因此,欲令眾生入佛智海,就得廣開方便,隨著時節因緣、眾生根機,作最適當的接引。

隨機引導非強力

  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仲弓問仁,便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樊遲問仁,則曰:「愛人。」答案雖有多種,但仁的真理只有一個,便是導歸大公無私之心。此即如佛法所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藉由種種方便善巧,透過循循善誘,希望眾生由迷轉悟,得到解脫。

  如何以悲智善開方便?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為了接引眾生,得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中台禪寺在 導師悲智雙運的領導下,以「小星辰兒童禪修營」接引小朋友;舉辦「星燈營」,接引大專學生;年度精進禪七,接引社會大眾。而廣設於世界各地的精舍禪修班,有國語、台語、英語……,乃至創造不同的因緣,巧把塵勞作佛事,以藝文班、梵唄班、插花班、烹飪班、書法班等作為廣度眾生的方便。精舍以各式各樣的活動,吸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眾生。這一切,無非是為了讓大眾親近道場,對三寶生起一念歡喜恭敬的心,結下清淨法緣,便在心中種下一顆菩提金剛道種,哪怕成熟因緣尚遠,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雙運悲智度群生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為了達到教化目的,可以不拘小節善開方便,但其中若缺少了慈悲與智慧,積小而成大,則易於流俗。因此,必須悲智雙運。純有慈悲,沒有智慧,只有俗諦,沒有真諦,與世人無別;純有智慧,沒有慈悲,只有真諦,沒有俗諦,則水清無魚,曲高和寡。二者皆無法接引眾生。

  古德云:「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相信,再剛強、再難調伏的眾生,在菩薩的悲智堅持下,必能回心向善,永離生死!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