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10 期 |
|
本期主題:善方便 |
悲心為本,智慧為導
「善開方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佛法名詞。諸佛菩薩為接引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佛道,運用不同的方法,使其斷惡修善,親近三寶,發心修行,此即為善開方便。然而,正在學習行菩薩道的我們,應該本著什麼原則才能開方便,而不致成為自己懈怠放逸的藉口?又應如何運用,真正令大眾獲得利益,而稱得上「善開」?佛法中的「悲智雙運」,提供了我們檢視的原則。 悲心為本 利他為先 善開方便的根本精神,在於慈悲。以利益他人為出發點,並且不計自己的毀譽得失。在佛法及儒家,皆有這樣的公案。春秋時代,衛國的貴族公叔戍被驅出國,心懷忿恨,故以蒲地為根據,藏匿了大量的兵車與武器準備謀反。當時,孔子和弟子們碰巧經過而發現此事,公叔戍便圍困一行人,要求孔子幫助自己謀反,否則就不讓他們離開。然而,孔子說什麼也不願意。雙方僵持了數日之後,公叔戍提出條件:孔子必須對天立誓,離開蒲地後不得返回衛國告密。孔子答應了,在眾人面前起誓。然而,一上路後,孔子立刻命門人返回衛國通報。當時,子貢勸阻孔子,不遵守誓言,是違背神靈的作法,且會遭到天下人恥笑的!孔子聽了,淡淡地回答:「在要脅下所立的盟誓,不能算數,何況只要能讓百姓免離一場戰亂,就算被天下人恥笑,也在所不惜呀!」 佛教當中,被稱為「四大譯經師」之一的鳩摩羅什大師,年少時隨著母親出家,遍學大小乘法。他的母親曾問他:「未來大乘佛法要靠你弘揚到東土,可是這件事對你本身並沒有好處,怎麼辦呢?」大師回答:「大士之道,利彼忘軀。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就算受再多苦我也願意。」之後,大師來到中土,深獲當時的國王姚興敬重尊崇,且護持其在逍遙園譯經。但,國王卻常以世俗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恭敬」,如:請大師搬離譯經的場所,另外供養了一棟華美的房舍,並找來歌伎、奴婢……等。大師為了使譯經的事業順利完成,只得勉強依之,但始終梵行清淨,心無染著。不料,有些弟子卻跟著仿效,紛紛搬出逍遙園。大師知道了以後,便在某日用齋時,拿起一碗鐵釘,對弟子們說:「如果你們可以像我一樣吃下這些鐵釘,就可以搬出逍遙園,否則就是要遵守戒法,專心譯經,不生他念。」說完,便將鐵釘全數吃下,面不改色。弟子們看了既驚訝又慚愧,再也沒有人敢打這種妄想了。 智慧為導 應機予藥 由此可知,一切的方便皆是為了眾生,而非為一己的私利而開,這就是根本的精神所在。此外,尚需智慧,才能真正發揮「善開」之用。 《論語•先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在一旁的公西華聽了,不了解為什麼孔子前後有不同的回答,便請問孔子原因。孔子告訴公西華:因為冉求個性畏縮,所以鼓勵他進取;子路好勝莽撞,所以教他退讓。孔子因材施教,讓弟子避免過與不及,即是一種「善開」的智慧。 目犍連尊者度了兩個弟子出家,其中一位出家前是鐵匠,另一位則以浣衣維生。尊者教鐵匠修不淨觀,教浣衣者修數息觀,二者皆精進修習,但經過一段時日,仍然沒有得道。當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便告訴目犍連尊者,這是因為他們修習的方法不適合根機的緣故,應該要教鐵匠修數息觀,因為打鐵拉風箱的時候,風箱每一次所排出的氣,都是長短固定的節奏,如同呼吸;而浣衣者平時即洗除穢物,心喜清淨,修不淨觀較易成就。目犍連尊者照著這個方法教授,果然,兩位弟子不久後便得道證果。故知,真正要達到「善開」,必須以智慧觀察眾生的根機及時節因緣,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放下自己,以一顆柔軟的心,觀照他人的需要,便是善開方便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