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09 期 |
|
本期主題:提起放下得自在 |
從生命的陷阱中脫困
在東南亞,有一種抓猴子的陷阱。人們把椰子挖空,裡面放一些猴子愛吃的食物,上頭留一個小洞,洞口大小剛好只能讓猴子空著手伸進去,無法握著拳出來,然後將椰子綁上繩子,掛在樹上或放在地上。猴子們聞香而來,迫不及待地將手伸進去,抓了滿滿一大把的食物。可想而知,無論牠怎麼使勁用力,握滿食物的手始終無法抽出來,這時,守候已久的獵人輕而易舉地獲取了獵物。 是誰捉到了猴子?是椰子?還是獵人? 事實上,沒有人捉住猴子不放,牠只是被自己的欲望與執著俘虜了;只要放下貪求執著的心,馬上就可以逃離險境,但是,即使在生死關頭,牠仍然放不下既得的美食。 由於內心的欲望與執著,使我們生生世世受縛不得自在。因此,要走出生命的困境,首先要學會放下。 財色名利如浮雲 歷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年輕時征戰諸方所向披靡,未滿三十歲就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就在他意氣風發,準備再擴大自己的政治版圖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使得他一病不起。臨終前,他交代身邊大臣,在棺木上留下兩個孔,把他的手伸出棺外,讓世人明白,無論曾經如何地不可一世,建立了多麼輝煌彪炳的功業,死時卻一樣也帶不走。 一個史無前例的強大帝國建立了,他卻帶著滿懷的遺憾離開了人世,這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嘆息!他所感嘆的,是那些還沒有得到的領土?抑或數不盡的金銀財寶?還是至高無上的王位?他該遺憾的,應該是沒有早一點看透世間名利財色的虛妄吧!人的生命就像不斷燃燒著的香,如果只知道追求世上的名利財色,貪戀執著而看不破、放不下,那麼,隨著香氣的逐漸擴散,生命最終只會剩下燃餘的灰燼而已……。 所以,看破世間虛妄如浮雲的名利財色,放下心中種種貪求的欲望,致力於心靈的淨化與人格的提升,才能擁有不被執著、欲望束縛、自在安樂的心境。這樣的人生,又是怎樣的一番風貌呢? 克己復禮為仁者 中國歷史上,許多人畢生所希望達到的境界,就是「仁」。在儒家的思想中,「仁」是一種完美的人格典範;作為一位仁人君子,生命即是從不斷放下心中的執著、欲望中淬鍊出來的。《論語》記載,顏回曾問孔子:「怎麼做才是實踐仁德呢?」孔子回答:「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便是仁,實踐仁德必須靠自己下功夫,而非仰賴別人。」顏回問:「請問實踐的條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能夠克制愛看好色、愛聽好聲的欲望,放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言語,歇下攀緣妄動的心,使自己的一切行為進退合乎禮制,有為有守,是實踐「仁」的基本綱紀,經過這樣的淬鍊,心中的執著欲望淡泊了,自然能夠擁有怡然安樂的心境。 有一回,孔子看顏回的生活蹇困,想要幫助他,便準備了一些黃金,用布包起來放在顏回必經的路上,上面寫著「天賜顏回一錠金」。顏回在向孔子請益問道的路上看到了這包物品,只從容地提筆寫下:「錠金不付命窮人」,隨後又將這錠黃金包好放回原處。這樣的淡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克己復禮,放下心中種種欲求而來的。 放下私欲為大我 真正的放下,並不是要視所有的物質條件、名利權勢為怨賊,而是在放下心中的貪求欲望之外,更要提起積極淑世的心願,才是一位仁人君子的胸懷。 宋代的賢相范仲淹少時清貧,苦讀不輟,冬夜疲倦時以水洗面;飲食不足時,將結塊的稀粥切開,分成好幾餐吃。進士及第後,官至宰相,位高權重。念及年少時的清貧刻苦,便以自己的俸祿購買義田,養活族人;為國家造就人才,興辦學堂,育人無數;看到連年征戰,百姓骨肉分離、流離失所,於是經略西夏,使外族不敢侵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正是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中鍛鍊出來的,也是仁人君子的風範。 廣行六度脫苦輪 以佛法來說,即使造就了一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安樂世界,仍是世間生滅法相,令一切眾生脫離生老病死、六道輪迴之苦,才是最究竟的。佛陀出現於世的一大因緣,正是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從生死輪迴的陷阱中解套。 生死輪迴的陷阱來自於貪瞋癡等煩惱,繫縛自性使不得彰顯。解鈴還須繫鈴人,欲使真如自性出纏顯發,必須以六波羅蜜度脫六種根本煩惱,因為每一度的實踐,都是在練習放下心中的執著妄想。發心修行,最好放下,放下心中的貪、瞋、癡、慢、疑、邪見,放下根深蒂固的錯誤知見,放下人我的成見與分別,學習諸佛菩薩因地修行的願行,才能在重重的生命陷阱中脫困,解脫無邊生死的苦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