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本期主題:報恩,成就善循環









感恩心,報恩行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梧法師

  現代社會的生活步調迅速,一切以效率和經濟為前導,利之所趨、欲之所趨,一旦不如所願、所求,大部份的人都會心生煩惱,乃至於起瞋發恚,種惡因、結惡緣,得不償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不能體會知足常樂的道理,不懂得心存感恩、珍惜現前的因緣,甚而以為成功只掌握在自己手上,不知感恩周遭眾人的付出。佛法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所生,俗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當中,眾緣未具足的情況比較常見,因此更要珍惜和把握那心想事成的「十之一二」。也因為得來不易,所以要滿足、要感恩,更應了解眾緣和合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誠念恩澤 精進回報

  古人以祭祀祖先、天地和神靈來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佛法則講「上報四重恩」,四重恩即指父母師長恩、三寶恩、國土恩、眾生恩。因為父母的生育、長養和教導,我們才能長大成人;因為佛陀的大慈大悲,不捨一眾生,來此娑婆世界化導眾生,留下珍貴的佛法,我們才有上求佛道、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的機緣;因為老師和長輩的諄諄教誨,我們才得以增長知識,明白待人接物的道理;若是沒有安定的政局、穩定的社會環境,想要聽經聞法、修行辦道就會困難重重;而在此娑婆世界修行,因為有無量的眾生,我們才能夠落實六波羅蜜,度化有情。一切有情眾生皆是我們感恩和報恩的對象,如果人人心存感恩,沒有貪瞋癡等種種煩惱,當下這個世界即是佛國淨土。

  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未皈依佛陀以前,曾與好友目犍連向六師外道學藝。有一天,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為其莊嚴的威儀所攝受,便問馬勝比丘所師何人、所習何法,馬勝比丘回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由於這一偈的啟發,舍利弗偕同目犍連,帶著門下的所有弟子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而後聽經聞法,精進修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從此,舍利弗每天入睡以前,一定先觀馬勝比丘的落腳之處,頭必朝此方向,以表達自己不忘入佛門的因緣。已證四果阿羅漢的舍利弗尊者如此示現,不僅是知恩感恩,也提醒著我們對於佛法應當敬信奉行。

  大勢至菩薩初發心修道時,父母皆已不在人世,為了報答父母恩,大勢至菩薩用瓶子盛裝父母的遺骨,頂在頭上,並將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給父母,祈求超脫三界,如此不間斷地精進修行,最終轉凡成聖,成為大菩薩,度化了父母及無數的眾生。大勢至菩薩以此教示世人,孝順並非只是孝養父母而已,若能引領父母找到解脫輪迴之苦的方法,時時刻刻以功德回向,令此生及累世父母皆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永離眾苦,才是真正的大孝。

因地發心 願成正覺

  恩,由「因」、「心」二字組成,其另一層含義可謂是因地發心。當別人從因地發心,起了善念來護持、成就和幫助自己,即是菩薩發心。而報答菩薩最好的方法便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四攝,行六度。佛法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由於我們久遠劫以來煩惱、無明、惡業不斷,所以輪迴不已,並且與無數眾生結為眷屬;而今,能夠聽聞佛法,猶如在闇夜之中尋獲明燈,找到了可以出三界、脫苦海的光明大道。因此,我們當以佛法利益一切眾生,以四弘誓願為己願,從利他之中完成自利,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才是知恩、感恩、報恩最圓滿的展現。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