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05 期 |
|
本期主題:教你左右逢源 |
在人生的路上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漸法師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雖是耳熟能詳的俗語,但也揭櫫了因緣法則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由於身口意的造作而感召了不同的法界,有些人跟我們特別投緣,有些人則是「話不投機半句多」。若遇善緣,得以相互成就諸多善法;若遇惡緣,則感怨憎會苦之嘆。因此,在人生的路上,如何廣結善緣?如何化解惡緣?我們應善加思惟。 在公車上,起立讓座;對便利商店的店員說聲「謝謝」;對鄰居一個親切的微笑……無形之中,就能結下善緣。相反地,一個惡念,一句惡言,或一個不體貼的動作,就會結下惡緣。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曾有過的體驗,端看自己是否能細細體察其間因緣的流動。 三業清淨結善緣 歸納而言,廣結善緣、化解惡緣,不外乎從身口意三業下手。 如何以身行結善緣?不論是東方的儒家或是西方的道德哲學思想,都曾經提出這樣的金科玉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學習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事情,而不是只看到一己之私利,發揮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上時時注意小細節,就能令身旁的人不起煩惱,生歡喜心。更進一步,積極行善,以身行利益他人、護念眾生,就能廣結善緣。換句話說,也就是從消極的不作諸惡,到積極的眾善奉行。 如何以口業結善緣?所謂「好言一句三冬暖」,言語雖然不能代表一切,卻能轉化自他的心念。挑撥離間,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誤會與遺憾;一通溫暖關懷的電話,可能挽救一條性命。許多人不了解這一點,在媒體上恣意談論,或為一己私利,或為譁眾取寵,喪失了清淨的口業,將來就要承受不清淨的果報。甚至不必等到未來,當下所造成的不良舉止就直接影響到自己。既然了解口業的嚴重性,首先要注意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說無益之綺語;進一步,更要以清淨的言語來幫助他人、淨化社會。換句話說,也就是從消極的不造口業,到積極的布施柔軟語、愛語、淨語。 如何以意業結善緣?三業中以意業為根本。因此,時常淨化心念,自然身、口就隨之清淨。如何淨化心念?慢慢練習養成覺照力,一發現心中有惡念,立即止息,平時多聽經聞法,多思惟佛法的道理,以清淨的法來對治妄念、惡念,安住在慈悲心、平等心當中,就是清淨意業。換句話說,也就是忍辱(忍惡不起)、精進(持續思惟善法)、禪定(安住正念)、智慧(轉化煩惱)的精神。 懺悔修善化惡緣 如何化解惡緣呢?努力淨化三業,無形之中,就已經在與眾生化解惡緣、建立善緣。遇到惡緣現前時,藉由思惟因緣果報的道理,了解此為過去惡因所感惡果,慚愧懺悔,保持正念,以慈悲心、平等心、謙卑心來對待,若無因緣接觸,也可以誦經回向,藉以化解彼此的惡緣。「羅漢以忍辱為力,諸佛菩薩以慈悲為力」,慈悲與忍辱,是轉化惡緣的清涼妙方。「隨緣了舊業,切莫造新殃」,惡緣現前之時,切莫再起負面的想法,惡念相續對於自他都無益處。 廣結善緣、化解惡緣,能改善人際關係,而更進一步還要與三寶、乃至一切眾生結下清淨的法緣,捨離染污執著的業緣。平日親近三寶、聽經聞法、建設道場,不但與三寶結緣,也同時滋潤自己的菩提心苗,因緣成熟時,就能圓成菩提道業。對一切眾生心存慈悲,不起染著之想,回向共成菩提,即結下了清淨法緣。 善惡緣來自於因緣果報的必然性,然而,若能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無論是善緣或惡緣,終歸消滅,只有清淨的本性不生不滅。因此,逢苦不憂,遇樂不喜,植下清淨、解脫、出世之因,見自本性,從中起無量善用以利益大眾,就是最究竟的廣結善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