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05 期 |
|
本期主題:教你左右逢源 |
以大悲心,結真善緣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寅法師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佛法的因緣觀架構在三世因果的舞台上,讓一切恩怨情仇得以釋然。想那累劫親眷,終能於劫波中隨緣重逢;而難得的千劫一會,也必隨因緣幻滅而分離。且問緣是何物,於人間泛起多少漣漪? 緣,是業力的牽引,是萬物生滅的軌則,是聚散離合的催化劑,是森羅萬象演化的吹笛手!在無明的黑暗中,因緣果報的道理更是思索人生哲理的明燈。在這個有情人間,眾生離不開這個「緣」字,更深深地依賴著緣份與命運間的交互作用。世人雖然看不懂那百纏千迴的因緣生滅,然而對人們而言,它卻是公平地指定了每人錯綜複雜的角色和命運,也安排了物換星移的戲碼。 法不孤起 托緣方生 雖然一般人常安於以「天意」的角度來理解難以思量的因緣果報問題,人們也努力在命運的真相當中,粉飾掉滄桑,平添了詩意。然而,若欲改變命運,透解人生脈絡,實須從解因識緣的方向來入理。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在諸法幻起的過程中,必須具足內因外緣,果報才會現前。內因是業種,外緣是春風,春風化雨,潤種發苗,善惡業種要成其大,端視外緣來成就。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境就是外緣,外緣是由因生果的過程當中,重要的外在影響變數,能夠潤種催生,助長果熟。 是以因果森森,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墮苦處。透過廣結善緣,可扶善鋤惡,使諸事容易成就,乃至惡業重報得逢善緣而能輕受。然若如經所云「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非因計因,錯用心思,與眾生結了惡緣、煩惱緣,將致福慧有漏,失卻資糧而不自知,不僅於世間法不能順遂,更成障道因緣,阻礙菩提道上的發心成就。 諸緣之中,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皆離不開心識與法塵的互動,用什麼心念面對外在眾生、外在法塵,就招感什麼樣的法界。無論是善緣、惡緣,皆是這念心的呈現。能以清淨心面對每一個境界,於諸緣當中無分別相,就是真正地與眾生結善緣,結無漏無為的淨緣。這種淨緣能消災免難,逢凶化吉。因心清淨,不起結使纏蓋,不作意相續,不隨業遷流,業種即起即了,這就是結善法緣可以轉除業障的道理。 菩薩度眾 不離結緣 菩薩度眾,當然也離不開因緣法則。所謂業海浮沉,母雖戀子,子無所憶,一旦沉淪,百劫千生難遭難遇,更遑論哺以法乳、饗以法筵,進而指點迷津,拔濟出離三界苦獄。因此,結緣是菩薩與眾生的連繫,是菩薩行履的順風助力,菩薩賴以迴入娑婆尋度有緣,是以諸佛菩薩無不廣結眾生緣,以期緣繫眾生,不令有失。 佛陀雖度化了無數的眾生,卻也有度不了的人。佛陀在世時,有位城東老母,始終不願與佛結緣,任憑佛以何權巧方便,就是難度無緣。是以菩薩度眾,善開方便門,廣度諸有情,必須廣結善緣;哪怕是惡緣,也能善巧發心,權為來日度眾的媒介,這就是忍辱度生的道理。如佛本生忍辱仙人度歌利王的故事,就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和逆難,都不退度眾的悲願,這念心是真正為了利益眾生,這就是與眾生之間的真善緣。 悲願無窮 善緣無盡 菩薩廣結善緣,能自利亦能利他,例如講經說法,沒有廣結法緣,法席冷清,眾生聽法不易相應,將何以為度眾?故菩薩常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為了和眾生結善因緣,以為度眾資糧。娑婆眾生心多倨傲,法緣難結,法水難入,若能先讓眾生心生歡喜,心開意解,人我之間就無障礙,進而接納、認同我們度眾的心願,成為我們度眾的千手千眼,這就是廣結善緣讓世界無限延伸的道理。 結緣度眾要先發大悲心,從大悲心中所發出來的願力具足無量功德,故所結的緣自然是最殊勝的法緣。如果發心不夠,多所揀擇,所緣既淺,難成其大。當知大功德、大福田,無不須由眾生來共同成就。故菩薩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量無邊,所緣亦無邊,上徹天堂、下通地府,無不感應,故能成就無上菩提。 因為心念達通法界,若能將心來修緣,用所有善念功德回向法界,成就眾生,心量就會愈來愈寬廣。心無掛礙就是光明,照破無明幽暗處的心念,煩惱惡法漸漸就無所遁形,相應的都是善法,塵起塵落皆是度眾方便,這就是菩薩回向發願的妙用,也正是我們廣結善緣的最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