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02 期 |
|
本期主題:吾日三省吾身 |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儒家進德修業的基本功夫,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與中國人的修身哲學。佛法則進一步,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作為反省、改進的準則。由於眾生累劫無明障蔽本心,根本煩惱深入微細,故須時時刻刻回光返照、檢討反省,在因地上防非止惡、清淨三業,不僅學業、家業、事業皆能有成,更能進而轉識成智、轉凡成聖。 |
省悟自性向光明--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六祖壇經》神秀大師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好像菩提樹一樣,心宛如一面鏡子。菩提樹要澆水、拔草,枝葉才會長得茂盛,將來才會結菩提果。持戒清淨,以戒法、善法來長養菩提,清淨三業,將來就會開菩提花、結菩提果。這念心好像鏡子一樣,鏡子有了灰塵,一方面要將它擦掉,二方面保持鏡子不沾灰塵。「勿使惹塵埃」,擦了以後,始終保持光明,絕對不再沾上一點灰塵;有了灰塵,立刻懺悔、檢討、反省,這念心不打妄想,不起貪、瞋、癡,不患得患失、不貪名貪利、不說他人是非;否則,鏡子就會沾滿灰塵。如四正勤所說:「已生善念令增長,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惡念令滅除,未生惡念令不生。」就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屬於漸次修證的法門,依據這個道理修行用功,也能契悟菩提。 誠意正心 內聖外王 《大學》云:「意誠而後心正。」心要正,先要誠意,意誠就能正心。如何才能達到意誠?要「致知」,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在佛法來講,就是要有正確的知見。如何才能達到致知?「致知在格物」,格,就是改革、袪除。物,指心中的垃圾,又好比賊人。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要格物,先要改革自己,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自心當中的煩惱是由自己造作,妄想也是自己起心動念所生,欲脫離煩惱、妄想,只有返照自心,安住善念、安住無為。 儒家主張「內聖外王」,佛法也講「超凡入聖」。「內聖」,即是檢討反省,心中不能存留一點點垃圾。垃圾就是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殺、盜、淫,懈怠、墮落。佛經裡也說,菩薩要向五明處學習,第一是內明,要檢討反省,使心如一面明鏡,不落一絲塵垢;像一潭止水,不起一點波浪。眾生心當中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用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把心當中的煩惱通通化除,使心念沉澱下來,才能超凡入聖。聖,就是清淨心。心無所住是聖,心量廣大是聖,慈悲喜捨是聖,修一切善而不執著,無人、無我、無眾生之相是聖。 「外王」,就是修一切善法,普度眾生,安定社會,建立富強康樂的國家。在儒家來講是世界大同,在佛法來講就是建立人間淨土,就現代來講要達到世界和平,這就是菩薩行,就是「外王」。 清淨善因 覺照真心 朱熹〈觀書有感〉詩曰:「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就是本,是清淨心、智慧心。如果貪著名利財色、吃喝玩樂,智慧心就沒有了,因為心水有塵垢,渾濁了,智慧就無法顯現。知道要沉澱心水,反省自己,持之以恆地努力,經過一段時日,確立了正知見,這就是找到活水了。 一般人認為火災、水災、風災是一種天災地變,卻不知道天災地變是由自己內在的貪心、瞋心、癡心所招感來的。覺悟了這個道理,每個人將自己內在的貪瞋癡熄滅,世界就會風調雨順,就能成就人間的淨土。因此,避免災難的方法,要從這念心去努力,檢討反省,止惡行善,才能消業轉業,遇難呈祥。 了解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之理,則能以積極、正面的態度處世。凡事有因才有果,無因則不能感果。因,必須由自己去努力、去開創,有良善的因,將來一定能成就善的果報。有些人過去沒有修善法,所以這一生沒有福報,生活窮困潦倒,事事不順。既知福報不足,現在就得努力,第一要修善法,第二是從事正業與淨業,積極地努力、奮鬥,第三是要慚愧、檢討、反省。雖然過去沒有種善因,但由於現在的努力,將來必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人生找到這麼一個方向就很有意義,光明是無窮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