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02 期 |
|
中台廣傳 |
中台禪寺九十六年度春季精進禪七
文/編輯部 「禪者,佛之心。」禪七,即是利用七天的專修,親見本具的佛性。九十六年春季精進禪七,分別於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四日舉辦學界禪七、二月十九日至二十六日舉行大眾禪七,前後共有來自海內外各精舍的護法居士一千七百餘人回到菩提之家。多位來自海外道場的外籍居士同進選佛場,體驗禪門家風,共契玄津。 ![]() 調身調心 三學相資 首日報到,參與打七的學員風塵僕僕地自四面八方來到山上。清淨莊嚴的灑淨及起七儀式,一洗舟車的勞頓及世俗的塵囂。隨後的起七茶會中,主七見燈和尚開宗明義指出,禪七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明白自己的真生命。禪七的每一項行程及規定皆有其意義,除了在靜坐、行香當中體悟「動靜一如」的本心之外,日常作息和禁語等規定,皆是悟道的助緣。主七和尚勉勵大眾,世間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能參加禪七是大眾的福報與功德,要知恩、感恩、報恩,萬緣放下,提起正念。放下,不僅是放下世間一切外緣,還要放下過去所修的法門,依禪七開示的法門按部就班地用功,才能有所契悟。 晚間八時,正式起香。主七和尚在開示中提到,佛陀開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心病。一切法門歸納而言,不離斷惡修善,修止修觀,定心、淨心、明心。 戒定慧三學相資,缺一不可。能防三業邪非,心水自然澄明,是為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可自照見萬象,是為由定發慧。經云:「律者,佛之身。」隔日,主七和尚為大眾傳授八關齋戒,並解說戒法,作為禪修的增上助緣。 ![]() 淨心工程 菩提影現 宴坐禪堂猶如進到避風港,雖無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外在八種境界風,但心中尚有微細妄想煩惱動盪不安,需藉由靜坐沉澱、澄淨。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在開示中慈悲指示,每個人都有這念心,每個人心中都有青天,但由於境風浩蕩,作不得主,致使心水起波,烏雲遮日。藉由禪修,便能沉澱心水,撥雲見日。禪七,即是定心、淨心、明心的最佳因緣。 ![]() 儒家與佛法的精義,在 大和尚精闢的闡釋中圓融會通。《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孟子的性善說與荀子的性惡說,在佛法來看,即是人人本具清淨之心,由於無明妄想而不自證,需假覺察、覺照的功夫,檢討反省,懺悔改過,千錘百鍊,去蕪存菁,精益求精,終歸無為。 《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道不在外,「在明明德」,即是明白人人本具的性德;「在親民」,進而使他人亦明白自性;「在止於至善」,自利利他,利他自利,達到覺行圓滿的境地。由此可知,《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與佛法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道理一致。 ![]() 打坐除了淨化身體以外,最重要的是淨化心靈。眾生平時都在念念生滅當中,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一個「歇」字。歇,就是用功,就是不動。古人說:「要得真不動,動中亦不動。」要在動中不隨境轉,必須靠靜中磨鍊。禪,是人生最高的智慧,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牧牛騎牛 就路還家 ![]() 家,是身心安隱之處,也就是菩提、涅槃,人人本具的清淨自性之家。經過禪七的洗禮,大眾背上重重的行囊,卸下心中種種的包袱,以希望的步伐,各自踏上回「家」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