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101 期 |
|
本期主題:生命的微笑--掌握善念的光明 |
勤溉甘果栽
文/見瀟法師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四正勤的精神即是「正精進」,如是守護行者的真生命,猶如走在荒漠之中,一旦探掘到生命的泉源,必然念茲在茲,勤加守護,令不漏失。 勤念善法 淨心歸本 徐子問孟子:「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答:「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也就是說,無論道德修養或經世濟民之業,若欲成其深廣,必諳「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之理。學道之人探尋生命的真理,使心靈有所歸向、依靠,才能夠循序漸進,進趣於道,「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是故佛家言:「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又云:「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害。」若能念念不離四正勤,修善斷惡持之以恆,生命必然一路向上提升,廣結善緣,儲蓄道糧,令慈悲、智慧之泉源源不絕;若懈怠放逸,隨業流轉則失之。如孟子所言:「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今生雖得遇道,苟為不蓄,不知養氣存心,則唯有一路向下沈淪。 經中說,凡夫眾生從本以來,妄念相續無有間斷。是故世尊教導方便,先以善捨惡,再以捨捨善;最後到達一念不生,則能趣向佛智。然而,這念心慣於流浪,欲求其放心,猶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豈一蹴可幾。若不能一念不生,必然落於相對兩邊,故須常念四正勤,多起善念,以捨惡念。眾生這念心水往往一動即濁,動即有苦,唯有繫念在心,常以四正勤潛心靜慮,澄其濁流,方能回復本然清淨,照徹萬物,進而如「雁渡寒潭,雁去潭不留影」,起一切大方便智用而不執著諸善功德,達到究竟離念實相。 耕耘善種 孜孜向道 《十住毗婆娑論》云:「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斷流水。增長於善法,如溉甘果栽;未生善為生,如攢木出火。」生命列車開往何方,決定在剎那剎那的起心動念之間。每個人都希望幸運能降臨在自己身上,然而,真正的幸運只屬於懂得耕耘的人。從天而降的好運,從來不能持久;唯有懂得在因上努力,才能夠在每個當下掌握成功的契機。 西方現代寓言《當幸運來敲門》,便揭示了這個成功的不二法門。故事的主人翁在尋找幸運草的過程中,發現幸運的種子原來本自具足,但是,讓它萌芽生長的環境,則取決於個人的耕耘。每個人本具的菩提靈種,便是成就一切善功德的種子;這一念心無有邊際,本自具足,本自清淨,正是一畝能夠增長一切善法的肥沃良田,只待我們以仁、義、禮、智,敬、慈、和、真之泉灌溉,便能有豐碩的收穫。 當知菩提本具,無明亦是本具。無始劫來的垢染,須假一切方便磨治,方能使本具的摩尼寶珠重現光彩。大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發明電燈以前,嘗試過一千多種材質,歷經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從不覺得挫折,因為:「我每失敗一次,即往成功靠近了一步!」最後,終為世界帶來光明。同理,心念嚮往光明、美善,才能為自己和眾生驅除癡闇。 所謂「菩薩與羅剎,不隔一條線」,假使這念心不違良知,不畏困厄,即使跛跛挈挈,百醜千拙,以精進心、長遠心,終能成其深廣;反之,若縱五根五欲,則必然向下沈淪,受大苦惱。因此,佛告誡弟子:「當好制心,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牛鼻子當繫於何處?唯「四正勤」而已! 古德云:「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佛於涅槃時亦囑諸弟子:「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二六時中,保持覺性常在,如魚之目睛不瞬,遠離無明妄想。進而法乎賢哲,「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常以「四正勤」孜孜向道,無論家業、學業、事業、道業,自利利他之志,皆能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