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禪林衲子心









反 思

文/見雨法師

聞、思、修

  教理與修行常為人所二分,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將思惟與生活二分。

  導師常言:頓根之人,聞的當下即是思惟和修證。那麼根器再「鈍」一些的,則是聞後思惟,再進一步修正。無論頓漸,只要聞、思、修,三者都能體證,契入實相也只是時節因緣之事。

  每回讀書,都會檢視自己的因心。常常若是為了寫稿找資料,心中有了目的,範圍縮小、明確了,但是興致也少了。反過來,若是帶著真正關心、卻無所求的心,總是能興致盎然地一路到底。看到此處,就不得不反問自己:「解脫自在,但願眾生離苦」是不是自己關心的大事?若是,教理怎麼會枯燥!

  佛陀的一言一行,離不開令眾生離苦得樂。如果在教理上用不上功,就表示自心深處「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意願不夠強烈。一旦將有情的生死大事看得第一等重要,那麼自然而然就會用生命去追求真相,沒有任何附加價值使心念在擺盪中和自己的妄想討價還價。認清修行最重要的本份,做任何事都能樂在其中,全力以赴。願,還要再深再廣。

生處轉熟

  每回檢測自己的心量是否寬大,就會問問內心,是否有如希望自己成就一般,渴望師兄弟、渴望眾生也如此成就?

  如果有,就會恨不得將最好的一切供養回向。若有一些些不捨、一些些希望自己更優於他人,就是執著所在。奇怪的是,如此不斷地自問,由開始的閃爍、不願面對,到強迫自己將熟處轉生,慳貪因此找到了放下的出口。代之而起的是生處轉熟,不甘心漸漸成了歡喜,放捨的遺憾蛻化為無執的輕鬆。

  原來綁住自己的並不是機緣、外境。將歸咎外在的習慣轉向內心,起始的痛也只是我執最後的掙扎。反抗無效,自然煙消雲散。心中的賊,是自己縱容的,要使它降伏,必須靠自己老實面對。逃避,只會讓疫情擴大。

破 執

  從來以為自己很好相處、很好溝通、很能放下。經過事上的磨鍊,發現,知見必須藉著實際的境界,才能穩定地落實。

  在最「自豪」的地方、在最「被肯定」的地方、在自己最「戀戀不捨」的地方,只要被評斷、被否定,乃至小小的被指導建議,到底能不能心如止水般平靜返照?

  波浪要多少時間平息?端看有多快放下。豁達之人並非來自於開闊的環境,而是不受任何狹隘的局限。這狹隘是自己的執著所營造,要打破,也只有自己打破自己虛妄的堅持。修行,若是不用心,真正受害的是自己。

日銷陋習

  人,最不能忍的是熟悉的人、事、物。因為太過於熟悉,心不容易警惕,所有習氣完全現形。說是因為太熟,而產生磨擦;倒不如說是因為覺性不現前,種子習氣於焉放逸。

  用功,要用在日常之間,尤其是習慣性的日常之間,這並不容易。但是若能時時警覺、反省、檢討,將心真的安住在覺性上,何愁不能日銷陋習?將此身困於生死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澄淨心地

  在用腦過度之後,常常會覺得色身疲累。這時,不禁反觀自己到底是如何用心?

  其實,妄想打得少,真能領會當下所思義理,疲累往往一掃而空,代之而起的是法喜充滿。心在法喜之中,是沒有疲累可言的。

  但是,不論是深入經藏,或是發心出坡,要能心領神會,得心應手,還是必須回歸清淨的三業。當心清淨了,無雜染的自性,總是不須造作就能顯發出一切妙用,渾然天成。

  最上乘的作品往往出自最清淨的心。古往今來的鉅作,從來不源自創作,而是一種發現,由本自具足中顯發,總能引起最深刻的共鳴。要創造外境,實不如澄淨心地。所有的奧妙,存乎一心。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