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本期主題:讚歎--莊嚴自己 成就他人








常能不輕,所以最美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寅法師

  《法華經》中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過去有一位常不輕菩薩,時常讚歎大眾:「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為什麼呢?因為「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然而,大眾中有人心生瞋恨、輕慢,或惡口罵詈,或以杖木、瓦石打擲。但菩薩不為所屈,依然恭敬禮拜讚歎。當時的常不輕菩薩,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而當時侮逆菩薩的四眾,後來成為在法華會上之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

常能不輕 真心意誠

  常不輕菩薩最美的一段翦影,就是在瓦石撲身、唾罵嘻笑當中,任一抹平淡的神情,帶在堅毅的嘴角上、掛在清澈的眼眸中,讓那無盡的悲願,盡在悠悠一拜中。是什麼樣的願心,讓法界真情流露?如果瞋恨、愚癡、蠻橫在我們的法界中,我們該如何成就最美?常能不輕,所以最美。

  讚歎眾生是一種美德,讚歎可以改變與眾生的因緣。伏瞋恚以成清涼,降輕慢而成謙讓,轉冤逆成法侶,蕩穢土成蓮邦。讚歎之殊勝,如同藥引,令法味入眾生心;亦如清風,暢塵沙而興化導。

  然而,讚歎一事,雖開口稱便,卻常有口難言。尤其當我們的熱情讚歎遇到眾生冷漠以待時,能否有常不輕菩薩的堅定信念?在我們掏心掏肺之後,卻得不到大眾對等的回應,常是心境最孤單淒涼的時候。再多的熱情,也難保不千瘡百孔!

  我們對眾生的讚美,或憑著一股腦兒的熱情,或等待對方善意的回應,期待被大家讚歎、肯定與接納。這種有所求的讚歎,往往被回應的落差給潑一大桶冷水。想想,我們所謂的讚美,是否總是言不由衷,或只是一時興起。常是不見其美,而言過其美;為攀緣而讚美、為世故而讚美、為面子而讚美;我們常常為讚美而讚美。若是這種讚美,或是虛偽,何言未輕眾生?尤有甚者,嫉妒別人的好,更常讓我們刻意輕慢別人,法眼不開,而難入讚歎法界。

  如果我們對眾生的看法,經常建立在這樣的自我及起伏不定的心情上,那我們很難體會到別人的美,對眾生的欣賞也難以長久。常不輕的菩薩行,或許就難在這個「常」字吧?菩薩的讚歎,貴在「歎」,讚而至生歎,豈能不真心?想想,若能從讚賞當中,產生稀有難得之歎,那就是內心的真情流露了。

平等以待 慈悲護念

  菩薩常能不輕眾生,故能看到眾生的美好,能以讚歎眾生,充為菩薩道上的好風光。但如何才是讚歎之真心、不輕之要道呢?常不輕菩薩如是說:「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菩薩是如此地看待眾生,其實這句話很值得我們用心體會。

  眼下再怎麼卑微不值的眾生,都有一個自己眷顧的法界。每個眾生皆在輪迴裡向上提升,努力在各種因緣中成就自己。有情眾生皆是自己法界中的護法菩薩,認真護念自己法界中的有緣冤親,為他們歡喜、悲惱,為他們用心殫力。無量眾生法界,都各有無量菩薩所眷護,都可從他們身上看到無量慈悲,此不亦眾生皆行菩薩道嗎?一人行慈愛,千萬從受惠,多一人在道業上成就,眾生就會多一分得度福氣,當為眾生感到歡喜,何來嫉妒之有?更何況自己無量劫來的冤親多蒙其照應,或曾從其得度,其不亦有恩於己?

  再者,眾生所作所為也許不順己意,私以其為羅剎恨鬼,殊不知此亦為菩薩之慈悲示現,藉以呈現我們的心中影塵,讓我們發覺自己的無明、執著,若能激發我們些微道心覺性,此不亦菩薩捨身度己嗎?焉知其非隨類示現的觀音?焉知其非捨身命、飼猛虎之菩薩?反觀己瞋如餓虎、嫉妒如豺狼、心量小如豆、猥形殊難堪,孰不可悲!感嘆之間,才發覺到,每一個由衷讚歎的背後,都有一個值得我們感恩的心情。原來這就是菩薩對待眾生的真心情。

  念彼眾生無始劫來,無不慈悲於我、恩澤於我,皆可敬可佩,皆具如來淨智功德,未來皆當成佛。此菩薩眾生,不亦美乎?如是心生歡喜,眾生不莊自嚴,自己的心境,不輕自美。三界法華,在此一感恩心中,我慢於是不生,功德法水流露,金鼓初生妙音。常不輕菩薩的莊嚴心境,就在這樣對諸佛的真心感恩讚歎中呈現。

  想當時橫結惡緣、侮逆菩薩的四眾,竟都能在法華勝會上齊聚一堂,因緣真是妙不思議!惡緣尚得如此,何況善緣相乘?竟讚歎之功,感得無盡善緣法眷。對菩薩而言,緣無善惡,只有深淺之較量,唯圖日後攝化之便。然而讚歎一門,普攝諸根,廣化二緣,卻終讓自己最先受用。

  化主成佛,法侶相依;莊嚴他人,成就自己!常不輕菩薩示現的因果事理,值得我們深思細細。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