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台 山 月 刊 98 期 |
|
本期主題:讚歎--莊嚴自己 成就他人 |
以讚歎圓滿六度
文/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涅法師 大多數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俗事的纏身,慢慢地喪失了對這世界的「好奇」。失去了好奇心,彷彿也很久不再聽到自己打從心底說出一句對自然、對人生的讚美。從生活中見賢思齊 生命是神奇的,自然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然而,一旦我們的心失去對萬物的禮讚時,再絢麗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會在瞬間成了黑白的世界。 古代哲人常在對自然的觀察中,激發出生命的熱力,例如,孔子曾對著泗水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大自然是如此地浩瀚,河水如是日夜奔流不停,渺小如螻蟻的人類,又怎能不精進向上呢?這是孔子藉由對泗水的禮讚而反省自身的哲人風範。 懂得讚美,才懂得謙虛;懂得謙虛,才會真正懂得學習的樂趣。《論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看不到他人的長處,將失去學習對方優點的機會;唯有欣賞別人的優點,才會發出讚歎的言語。 這一聲讚歎,就是一個善緣、一種福報、一份溫暖、一次「心」的學習。 在讚歎中體現六度 從修行的角度看,讚歎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而且具足六度的圓滿功德。讚歎是布施的實踐,如《四十二章經》所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普賢菩薩之十大願中,「隨喜功德」亦是同樣的道理。看到別人發心供養三寶、救濟貧困,心不生嫉妒,口不出毀謗,並能助其布施供養、隨喜讚歎的人,其功德等同於布施者,亦能獲福無量。 一般人不免有吝嗇的習氣,非但自身難以力行善法,嘴巴也不知道行善。讚歎其實是很簡單的一種布施,不需花很大的財力、物力,看到他人行善,在旁邊幫他加加油,這就是隨喜。隨喜功德可以除去我們的慳貪、吝嗇和小心眼。 讚歎是一種持戒。因為止住內在慳貪、嫉妒、驕慢的惡念,學習口出稱讚、良善、光明的妙語,如此「止惡行善」亦為持戒的根本精神。 讚歎是一種忍辱。末法眾生「疑」心特別重,剛學習讚歎法門者,周遭的人或許會因為你心地的改變而產生質疑的眼光;或以為你心生諂媚、虛偽不實,乃至於潑你冷水,欲澆息你這初生的善苗。唯有真正懂得讚歎的精神,才能忍得住、站得長。 讚歎是一種精進。一念不生是大精進,但是在尚未達到一念不生前,眾生煩惱、習氣重,需假方便對治,故「先以善治惡,後以捨治善」。讚歎是善法,廣修善法是契入一念不生的前方便,所以讚歎亦是精進。更何況,在讚歎的同時,也就是在「發願」,因為在稱讚別人的長處時,無形中也是希望自己能「見賢思齊」,發願能廣學眾人的長才,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般,廣修萬行,不捨一眾生,故不捨一法,發願破塵沙的煩惱,學塵沙的法門,此即菩薩讚歎法門之大精進。 讚歎是一種禪定,清楚明白、作得了主即是定。在讚歎他人時,不被彼此過去的恩怨所左右,不因未來利益得失而猶豫,不為世人的冷嘲熱諷而退卻。堅志其心,不畏前境,此乃定的表現。 讚歎也是一種般若。明白句句的讚歎不為諂媚、功利,而是深體人人本具佛性的信念,不只欣賞對方表現於外的各項才華、美德,更是由心底感受到其內在佛性所散發出來的自性光輝,這就是般若智慧。 所以,隨喜一聲讚歎就具足了六波羅蜜,輕輕鬆鬆就走在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上了,不僅成就他人,亦能莊嚴自己,何樂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