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本期主題:自在--無煩無憂無掛礙









不染塵的自在法門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賡法師

  每個人每天自床上醒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開始跟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展開一連串的對話。一般上班族,清晨被鬧鈴的聲響喚起,睜開雙眼,盥洗、梳妝……換上舒適的衣服,出門買份美味的早餐,然後迎接一天忙碌的工作。無庸置疑地,我們都需要使用六根來面對生活。六根,就這樣分分秒秒地被六塵環繞。

  不知不覺中,往往「需要」就變成「想要」,欲望自此延燒:衣要著好衣,食要食美食,用要用名牌,住要住洋房,要求事事順己心意,以絕色、妙聲、好香、佳味、柔觸來滿足自己。也有許多人,以自身的榮華富貴來刺激六根,滿足欲望虛榮,毫無節度的結果,往往導致身敗名裂、後患無窮。放縱六根,看似逍遙自在,其實背後卻負了一身債,而身陷痛苦深淵,終不得自在。

  我們作個比喻:六塵就像被獵人塗上膠的草地,貪玩的猴子只要一不小心,誤觸此地,最後下場即是四肢、頭和尾巴都黏在上面,無法逃脫,不得自在。六根為六塵所迷,即是如此地不自在;唯有六根不染六塵,才能不再受束縛。

言行有節度 身心能作主

  要如何達到自在呢?首先,要有節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凡事要合乎國家的法律、合乎良善的道德規範。就佛法而言,即是要守五戒。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儒家而言即「五常」:仁、義、禮、智、信。仁是愛人利物的胸懷,相應於不殺生;義是公正合宜的舉止,如君子仗義施財,相應於不偷盜;禮是合理得體的行為,相應於不邪淫;信是誠實不欺的態度,即不妄語;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通於不飲酒。謹守五戒,具足五常的涵養,人格健全,行事作為循規蹈矩、善知節度,則六根不為六塵所縛,自心能作主,自然可得自在!

  除了節度,還要能少欲知足。戰國時代有一隱士顏斶,齊宣王想請他當宰相,他卻以「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拒絕了。肚子餓時,覺得入口的食物都像山珍海味一般;無需豪華車馬,安詳徐步益加健康平安;心中沒煩惱,不貪名利財色,沒有瞋心、妄想,只有善念、平靜,何嘗不是一種尊貴的生活?知足常樂,在少欲中磨鍊自心,養成定力。六塵境風一吹,六根自可如如不為所動,不被六塵所困,當得自在。

六根轉六塵──巧將塵勞作佛事

  要達到六根不染六塵,體達真正的自在,更應修習禪定。所謂「靜中養成,動中磨鍊」,六根不染六塵,關鍵就在這念具足定力與智慧的心。禪宗祖師云:「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契入禪定,心能作主,即使經過一天的辛苦工作,身在塵勞中打轉,一打坐,禪定現前,身、心得到真正的歇息,一天疲勞即可消盡。藉由禪定淨心,啟發智慧,兼具定慧的心能使自己於日常生活中隨時保持清楚明白。清淨心現前,不僅六根不染六塵,更可以六根來轉六塵,善用色、聲、香、味、觸、法來接引眾生。所謂「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菩薩以善巧方便弘法度眾,以無住心行一切善,又能不染六塵,不執著種種善法,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實為體達自在之行。

  節度合禮、少欲知足、修習禪定,三者能做到,則身放鬆而不放逸,心清明而無妄念,六根與六塵相對之時,自然身心調和,無所掛礙,自在安樂。誠如「覺林菩薩偈」所云:「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單元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