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本寺多年來舉辦各界禪七,提供學人淨化心靈的良方,為紛擾塵世注入一泓清泉。
七月四日,來自海內外教育界人士、大專院校學生共八百二十七位學員雲集中台,參加本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在聆聽禪修基本行儀之後,隨即恭請住持見燈和尚主法,舉行灑淨及起七法會。起七儀式圓滿,正式開始七天的禪修,學員於七天當中一律禁語,摒除一切外緣,回光返照,體認本心。
起七茶會中,主七和尚開示大眾,起七、解七都有一個茶會,茶會具有多重意義,除了源自於禪門著名的「趙州茶」、「雲門餅」公案之外,茶會也是上路用功的悟道因緣。主七和尚以「喝茶的是誰?」開宗明義揭示佛法的究竟真理,若能契悟自性,掌握根本,生命就有無限的希望,就能做自己的主人。晚上八時正式起香,主七和尚為大眾開示靜坐要領、止觀法門的意義及數息觀法門。
以戒淨心 定慧等持
翌日上午,恭請主七和尚正授八關齋戒。下午,主七和尚為大眾講解八關齋戒戒法。戒,能防非止惡,學員藉由受持戒法,規範身心;懺悔發願,清淨三業。心清淨,方能定心,加上禪七中的開示,端正知見,啟發智慧,就能明心,此即依三無漏學落實修證。晚間八時,主七和尚為大眾開示觀息法門,也就一般人對禪修的疑慮進行解析。
禪七期間,每天清晨四時二十分起板,至晚間十時三十分安板,一天有十支香的禪修行程。早晚課誦、靜坐、行香、禮懺、過堂,每一堂功課都是調伏妄想、昏沉的方便,數日下來,學員逐漸沉澱煩惱、妄想,過去渾濁的心水日益清澈。
主七和尚於開示中提到,禪修的目的在於契入菩提、涅槃,由悟道、修道到證道,是修行觀念與知見的提升。主七和尚從心的體、相、用三大,闡釋心性的道理,並指出因果乃心性呈現萬事萬物的規則。了解因緣果報及心性的道理之後,在因地上做正向的努力,就能掌握、改變命運。既然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無常等特質,則能了達客塵賓主的道理,不執著外在的虛妄境界,隨順覺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主七和尚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地開展《金剛經》、《楞嚴經》及《圓覺經》的精義,令大眾確立知見,對於修行有更明確的入手處。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於禪七中慈悲為大眾開示「正信與迷信」及「禪七的意義」。正信又可分為正信事理、正信因果,有了正信,修行才不會走遠路、走錯路。靜坐的目的是由相對達到絕對,由執著達到自在,由有念達到無念。第一步先要去除妄想,平靜心中波浪,沉澱泥沙;進一步,化除泥沙,就能得到解脫。所謂「回光返照」,「光」,即是指覺性。無論是動、是靜,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使覺性存在。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藉由覺察、覺照的功夫,化除煩惱、執著,就是「為道日損」,煩惱化除了,就能達到無為、覺悟的境界。
此外, 導師更以《六祖壇經》裡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及六祖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等偈,說明假有、真空、中道三種層次。最後,導師勉勵大眾,即使沒有開悟,七天當中六根清淨,亦是無量的功德,平日要在六根門頭上管理自己,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很快就能與道相應。
中台男眾佛教學院院長見達法師於開示中強調,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契悟心性、一為化除煩惱。「道不用修,但莫污染」是修行的重要原則。道雖然不用修、心性雖然本具,但無始來被烏雲覆蔽,還是須藉由種種法門使其「莫污染」。因此,修行必須從六根門頭下手,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日常生活面對煩惱時,應該檢討是否從負面、單一、自我三種角度看事情。見達法師以四弘誓願的「無邊、無盡、無量、無上」,提示大眾:心量廣大,煩惱就小;心量窄小,煩惱就大;心無限大時,煩惱就趨近於零。
七月十一日解七茶會上,主七和尚提示大眾,進了禪堂要放下,出了禪堂就要提起,禪七結束了,但禪七還是延續著,平常要在因地上下功夫,才易水到渠成。經過了七天的洗禮,學員找到了生命的寶所,在茶會中踴躍布施心得,將通往寶所的光明大道分享給大眾。禪七功德圓滿了,清淨的心光,照亮學員們的生命,也將照亮無邊世界。